自闭症儿童,真的没有治愈的可能吗?一位从业15年的医生说了实话


“孩子被贴上自闭症标签那一刻,很多家长第一反应不是哭,而是脑子里闪过‘完了’两个字。”

这句话,诊室里的李主任听了十五年。

他说,最难受的不是孩子确诊,而是家长把“治愈”当成唯一救命稻草,结果越拽越沉。

先把话挑明:自闭症不是感冒,没法靠几盒药把大脑“重装系统”。

它是神经发育的硬件差异,从娘胎里带来,跟着一辈子。

想彻底抹掉?

目前做不到。

可做不到≠没出路。

李主任把“治愈”俩字直接划掉,换成“赋能”。

听着像官话,其实特别实在:别想着把孩子变“正常”,而是帮他在自己的轨道上跑得更好。

怎么跑?

靠科学干预。

应用行为分析、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名字拗口,操作却简单:把一个大目标拆成无数小步骤,今天学指物,明天学发音,后天学轮流玩。

一天看不出变化,三个月就可能开口叫“妈妈”。

小明就是例子。

三岁确诊时,无语言、转车轮能转一下午。

三年高强度训练后,他能进普小融合班,数学秒杀同龄人,还会拍拍妈妈肩膀问“你怎么了”。

家长觉得“像被治愈”,李主任说:他只是学会了用地球人的方式生活,星星还在他脑子里发光。

效果能到什么程度?

看孩子落在谱系哪一格。

高功能或阿斯伯格,干预早,未来可能独立上班、谈恋爱、写代码;中重度,目标更接地气:自己穿衣、不撞头、在超市不崩溃。

每往前一步,都是家庭减负,也是孩子尊严加分。

最忌讳的是“等等看”。

大脑可塑性随年龄递减,三岁开始和八岁才开始,差距可能是一辈子的自理能力。

别把时间浪费在“要不要治”上,把时间花在“今天练什么”上。

钱从哪来?

精力怎么扛?

李主任给出最朴素的建议:把干预拆进日常生活。

洗澡教轮流,吃饭教指物,逛超市教排队。

机构训练一小时几百块,家里一天能挤出十几个免费回合。

家长不是老师,却是孩子最熟悉的环境。

还有情绪。

家长先稳住,孩子才有地基。

李主任见过太多崩溃的妈妈,一边哭一边逼孩子开口,结果孩子更沉默。

允许自己脆弱,但别把脆弱变成孩子的压力源。

找个角落哭完,回来继续笑。

社会也在慢慢跟上。

地铁里有人捂住耳朵,别急着指责,他可能只是感官超载;学校愿意开融合班,别嫌进度慢,那是给星星孩子留的一扇门。

每多一份理解,就少一次当众崩溃。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自闭症孩子这辈子是不是完了?

答案取决于怎么定义“完”。

如果定义是“和普通人一样”,那确实没戏;如果定义是“活得有滋有味”,路一直都在。

放下“正常”的执念,捡起“进步”的尺子。

今天比昨天多指了一次想要的饼干,就是胜利。

把这些小胜利攒起来,就是孩子的一生。

星星不会熄灭,但我们可以学会在星光下走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育儿   自闭症   实话   医生   儿童   孩子   主任   家长   定义   星星   妈妈   大脑   脆弱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