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举行,国际纳米科学与化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Charles M. Lieber正式全职加入这所中国顶尖高校的深圳校区,并被授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和深圳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的双重头衔。这一人事变动在全球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因为Lieber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更因为他复杂的个人经历和这一任命所反映的中美科技竞争新态势。
Charles M. Lieber被公认为纳米科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在纳米材料合成、纳米电子学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贡献堪称革命性。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统计,Lieber发表的论文被引用超过11万次,H指数高达198,这一数字在化学领域几乎无人能及。2011年,他荣获沃尔夫化学奖,这一奖项被视为诺贝尔奖的前奏。2017年,哈佛大学授予他约书亚和贝丝·弗里德曼大学教授(Joshua and Beth Friedman University Professor)称号,这是该校最高级别的学术荣誉,全校仅有不到30人获此殊荣。
Lieber的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跨学科影响力。他开创性地发展了自下而上(bottom-up)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使人类首次能够精确控制纳米尺度下材料的生长和组装。他设计的硅纳米线传感器能够实现单分子水平的生物检测,为癌症早期诊断和病毒检测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他将研究重心转向纳米生物电子学,开发出尺寸小于细胞的纳米电子器件,能够无创地记录和调控神经元活动,这一工作被《科学》杂志评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
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聘任仪式上,Lieber表达了对新环境的期待:"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土地上,与大家一起共同打造全球科技中心、实现更多的科学梦想是我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则强调,Lieber这样全球知名科学家的加入是对清华大学的高度认可,将推动清华大学和深圳市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发展。
然而,Lieber的这次职业转变背后,隐藏着一段充满波折的个人经历。2020年1月,时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主任的Lieber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指控他在参与中国"千人计划"的问题上向美国政府机构作虚假陈述,并未如实申报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的资金。这一事件成为中美科技摩擦背景下的标志性案例,也使Lieber的辉煌学术生涯蒙上阴影。
2021年12月,波士顿联邦法院陪审团裁定Lieber在六项指控中全部有罪,包括两项作虚假陈述罪、两项未申报海外银行账户罪和两项逃税罪。2022年4月,法院判处他两年缓刑,家庭监禁六个月,罚款33,600美元,并追缴15.6万美元。这一判决较检方要求的90天监禁更为轻缓,考虑到了Lieber正在与晚期淋巴瘤抗争的健康状况。
在整个法律程序中,学术界对Lieber表达了广泛支持。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数百名科学家联名为他辩护,认为政府的起诉过于严厉,并担忧这类案件可能损害美国的开放学术传统和国际科研合作。哈佛大学虽然在调查期间暂停了Lieber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但保留了其教职和实验室,也从未正式解雇他。
Lieber本人则始终坚称,他参与"千人计划"的动机纯粹是学术交流,并无意隐瞒相关信息。他的律师在庭审中强调,任何申报疏漏都是无心之失,而非蓄意欺诈。事实上,Lieber与中国的学术联系由来已久。2008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多年来与包括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内的多所中国高校保持合作关系。
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和法律程序的结束,Lieber与哈佛大学的关系也开始松动。2023年底,有消息称Lieber已从哈佛大学退休,随后中国多所高校开始与他接触,探讨全职加盟的可能性。最终,深圳凭借其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雄厚实力以及优越的科研条件赢得了这位科学巨擘的青睐。
Lieber加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标志着深圳在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方面迈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深圳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立于2001年,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的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基地。2018年,该院迎来重大扩建和升级,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型graduate school。与此同时,深圳医学科学院于2018年挂牌成立,聚焦生命科学前沿,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医学科研机构。
深圳对Lieber的引进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该市系统性国际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深圳成功吸引了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itz)、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等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颜宁从2017年离开清华大学主校区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到2020年回国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她的"回归"被视为中国海外人才政策成功的标志性案例。
在Lieber的聘任仪式上,颜宁表示:"Charles M. Lieber教授是自己过去二十多年中一直关注的顶尖科学家,对于能够和他在深圳一起共事,自己倍感荣幸。"这一表态揭示了深圳在构建国际科研网络时注重"关系纽带"的策略——通过已有的世界级科学家吸引其学术网络中的其他顶尖人才。
深圳在引进Lieber过程中展现的灵活性和决断力也值得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初步接触到正式签约,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而且为Lieber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科研经费,据估计年薪可能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科研启动经费则达数千万元级别。这种"不惜重金求贤"的态度反映了深圳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战略定位。
Lieber从哈佛大学转向清华大学,从美国转向中国,这一职业转变在当前的国际科技格局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个人选择,也折射出中美科技关系的深刻变化。
过去十年,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关系经历了从深度融合到战略竞争的转变。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与中国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合作,同时加强对参与中国人才计划的美国科研人员的监管。"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虽然已于2022年2月正式终止,但其对学术交流的寒蝉效应仍在持续。据美国物理学会调查,超过40%的华裔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因担心被视为"间谍"而减少了与中国同行的合作。
在这一背景下,Lieber从被指控参与中国人才计划的被告,到成为中国高校的全职教授,这一转变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有分析认为,美国政府的过度执法不仅没有阻止知识流动,反而可能促使部分顶尖人才直接转向中国。《科学》杂志的一篇评论指出:"如果'中国行动计划'的目标是防止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合作,那么在Lieber案中,它已经彻底失败了。"
然而,Lieber的加盟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日益增强的吸引力。中国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广阔的应用市场,使其成为全球科学家越来越具吸引力的工作目的地。深圳在引进Lieber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效率和决心,也反映了中国在人才竞争方面的系统性优势——政府、高校和企业能够高效协同,为顶尖人才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尽管如此,Lieber加盟清华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美国评论认为,这可能被视为对美国司法系统的一种"报复"。也有担忧认为,他的研究可能被用于中国的高科技发展,甚至军事应用。这些疑虑反映了当前中美科技关系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Lieber案例引发的另一重要思考是关于跨国学术合作的边界和科研伦理。在全球化时代,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国际性的,知识的自由流动被视为科学进步的基础。然而,当科学研究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交织时,如何平衡开放与管控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Lieber的支持者强调,国际学术交流是双向互惠的,美国科学家参与中国项目不仅促进了科学发展,也增强了美国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巴考(Lawrence Bacow)曾警告说:"如果我们开始将某些国家的学者视为不受欢迎的,那将对美国科学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另一方面,学术合作确实需要透明度和合规性。无论是哪国科学家,在接受外国资助时都应遵守所在国的申报规定和利益冲突政策。Lieber案的教训之一是,科学家需要更加重视合规责任,而不能仅关注科研本身。
在中国,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科研伦理和合规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和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相关负责人强调,引进Lieber教授是基于其科学成就和学术价值,将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规范和伦理标准。这一表态反映了中国科研机构对构建合规学术生态的重视。
Lieber加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无疑将为该校的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带来重要提升。以他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网络,有望吸引更多全球顶尖人才和优秀学生加入,推动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对Lieber个人而言,这是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健康状况和年龄因素可能限制他的研究活动,但他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仍将为中国的年轻科学家提供宝贵指导。正如他在聘任仪式上所说,他"已经准备好在深圳开启新的研究之旅",并期待与清华大学和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同事"并肩开启这段新征程"。
然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Lieber案例也反映了全球科技合作面临的挑战。"科学无国界"的理想正受到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考量的挑战,科学家们发现自己置身于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保持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尊重各国的合法关切,成为全球科学共同体必须面对的课题。
Charles M. Lieber从哈佛走向清华的旅程,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个人选择,也是当代科学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科学研究的未来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关系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而如何在这一复杂格局中坚守科学的核心价值,将考验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和科研管理者的智慧。
在深圳这座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精神的城市,Lieber将开启他学术生涯的新篇章。无论这一合作最终如何发展,它都已成为中美科技关系和全球人才流动新格局的重要注脚。对于关注全球科技发展的各方而言,Lieber和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合作故事,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