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次期中、期末一结束,家长群里的消息就跟炸开锅似的。“你们家多少分?”“这次排名出来了吗?” 路上碰见朋友、邻居,见面就相互打听孩子的成绩。
孩子考试,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有多少,却很少关心孩子的感受。
“妈妈,我语文没考好。” 厨房的抽油烟机还在嗡嗡转,我正手忙脚乱地收拾刚炒完菜的锅铲,听见这话手里的动作顿了一下。
今天是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回校拿成绩的日子,一进门就冒出了这句话。
往常这时候,我肯定已经开始念叨:“考试前就让你把做过的试卷再过一遍,你就是不听,偏要去看动画片。”
但是从厨房出来,看见女儿攥着试卷边,情绪低落的样子,心里忽然软了下来,孩子也不容易。
我关掉油烟机,擦干手走过去,摸了摸她的头:“考差了呀,没什么的啊,无论考多少分,妈妈都爱你。”
女儿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扑过来抱住我胳膊:“拼音我就是不太会,错了两题。”
拿出语文、数学、英语试卷,我们坐在书桌前一起分析。女儿突然抬头说:“妈妈,我好怕你骂我。”
我才发现,原来孩子对我们的反应,比分数本身更在意。
一:我们不能只重视分数
心理学上有个 “峰终定律”,说人对一件事的记忆,主要取决于高峰和结尾的感受。如果每次考试后孩子接收到的都是批评,那他对学习的记忆,可能就只剩下压力和恐惧了。
我前阵子整理衣柜,翻出女儿四年级的试卷,92 分的卷子上被我圈了好几个红叉,旁边还写着 “粗心!下次必须改正”。
现在看着那逐渐模糊的字迹,忽然特别愧疚 —— 那时候只盯着分数,压根没注意女儿用她那个加油小印章盖满整张纸的加油。
分数只是学习的副产品,我们可不能把它当成了唯一的目标。孩子学习的习惯、态度,比考试的成绩更重要。
二:孩子 “考砸” 时,到底在想什么?
发展心理学里的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提到,6-12 岁的孩子正处在 “勤奋对自卑” 的关键期。
孩子考砸后总被否定,他会觉得 “我就是不行”,慢慢变得畏缩;可要是能得到理解,他会相信 “这次不行,下次再试试”,对于学习反而更有劲头。
儿科医生朋友跟我说过,每次考试季过后,门诊总会多些肚子疼、头疼的孩子,检查下来啥问题没有,就是压力太大了。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表达焦虑,身体就先替他们说了。
记得上个月去接女儿放学,看见她的前同桌背着书包蹲在面包店门口哭,一问才知道数学考了30多个星。
我安慰她说没关系,下一次考好就行,赶紧回家免得奶奶担心。
她抬起头看着我:“阿姨,我怕妈妈失望。”
其实,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第一反应,往往是 “我让爸妈失望了”。
他们比谁都清楚自己没考好,心里早就把自己骂了千百遍,这时候我们的态度就很重要。
三:考砸了,我们应该如何接住孩子的情绪
孩子考砸后的几小时,是帮他建立抗挫力的黄金时间。就像走路摔了跤,扶他起来的方式,决定了他敢不敢再迈开步。
① 第一时间,先接住情绪、再分析
上个月送完女儿上学,刚回到家,就收到她的老师发来消息:“贝贝这次语文基础题错得有点多。”
看到这样信息,我正准备打电话给老师了解情况,突然想起昨天睡前女儿还在念叨 “今天语文又要考拼音,有几个都不知道有没做错,好担心”。
接女儿放学时,我没问她语文考了多少分,只说:“语文考试是不是有点紧张呀?我小时候考试也很紧张,老担心自己不会做。”
女儿眼睛一亮:“真的吗?我拼音不好,每次语文考试前手心会出汗。”
就这样,在回家的路上,我引导女儿把情绪都说出来,到家后,女儿就主动拿出试卷跟我分析。
② 让孩子看到 “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邻居是小学老师,她说班里进步最大的孩子,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实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有没有努力。
我们要做的,是帮他看见自己的付出,哪怕考试结果不理想,坚持下去,静待花开就好。
说到底,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考差的时候,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总是摔跤一样,重要的不是这次摔得多疼,而是孩子敢不敢站起来再走。
如果孩子低着头回家跟我们说 “考试成绩出来了,考得不好”,不如先给他个拥抱,告诉他“只要你努力了,这次考得不好,下次一定会好”。
比起试卷上的数字,孩子眼里的光和心里的勇气,才是更该被我们珍惜。
这次期末考试,你的孩子考得如何呢?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