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高德凭借精准导航,成为超 8 亿用户信赖的出行利器。
可如今,为拓展本地生活业务,它的界面一口气塞进 36 个功能。
“扫街榜” 强势霸屏,美食、酒店推荐目不暇接。本是好意,想给用户一站式便捷,却让不少人苦不堪言。
老用户抱怨打开全是广告,找导航入口都费劲。
这一转变,究竟是开拓新局,还是好心办坏事?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商业博弈 ?
早高峰堵在路口,想换条近路;周末去陌生商圈,想快速找到停车场。
这时候打开手机地图,心里盼的是 “一秒定位、直达路线”。
可往往手指划开屏幕,先跳出来的是 “扫街榜 TOP10” 的弹窗,往下滑是打车、订酒店、买景点门票的图标,再找导航入口,得在密密麻麻的功能键里 “扒拉” 半天。
有次朋友赶高铁,急着查地铁换乘,地图 APP 却接连弹出 “周边美食 5 折”“酒店立减券” 的提醒,等关掉弹窗找到导航,差点误了检票。
这场景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曾经那个只负责 “指路” 的地图,怎么变成了塞满各种服务的 “百宝箱”?
或许有人会说,地图 APP 加这些功能,也是为了方便用户。
出门在外,只需一款 APP,导航精准规划路线,打车一键轻松叫车,用餐便捷随心选择。无需频繁切换应用,如此省心省事,何乐而不为?
而且企业要生存,开发地图要砸钱做数据采集、维护服务器,手握上亿用户,不想办法变现,怎么支撑这些成本?
这话有道理,商业化从来不是原罪。
但咱们得琢磨琢磨:用户真的需要在地图上完成所有事吗?饿了有外卖 APP,订酒店有旅行平台,这些专门的 APP 在各自领域做得更细致。
比如外卖 APP 能精准显示送餐时间,旅行 APP 能对比几十家酒店价格。
而地图的核心价值,从来都是 “帮人快速、准确到达目的地”,就像咱们出门带个指南针,没必要在上面绑个钱包、装个菜谱。
早年百度地图就踩过这个坑。
2010 年它靠着专注导航,市场份额超过 55%,稳坐行业第一。后来赶上 O2O 风口,开始往里面塞团购、电影票预订、餐厅订座功能,界面乱得像 “大杂烩”。
当时艾瑞咨询调研显示,65.7% 的用户用地图只为路线规划,O2O 功能使用率不足 5%。用户抱怨 “想导个航比找路还难”,慢慢就转投其他产品了。
而高德地图当年能逆袭,靠的就是 “反其道而行之”。
百度忙着堆功能时,高德砍掉了所有和导航无关的业务,集中精力解决 “路线准不准”“路况实时不实时” 这些问题,还喊出 “不只为千分之一用户,打扰百分之九十九用户”。
就因为这份 “克制”,2016 年它的日活数据超过百度,成了行业第一。
可如今再打开高德,首页摆着 36 个 “其他服务”,用户吐槽 “我是来导航的,不是来逛集市的”,这不又走回了百度当年的老路?
有人可能会替厂商委屈:成了行业第一,总不能一直做 “好用但不赚钱” 的工具吧?尤其高德在阿里体系里,还得帮着做本地生活业务,商业化是没办法的事。
这话道出了行业的无奈,但别忘了,用户当初选你,不是因为你能订酒店、买门票,而是因为你把 “指路” 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就像小区门口的早餐店,大家天天去,是因为包子皮薄馅足、粥熬得香;要是老板为了多赚钱,把早餐店改成杂货铺,卖起衣服、玩具,包子却越做越难吃,谁还会光顾?
其实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未必是 “二选一” 的难题。
看看 Google Maps,它也靠广告和 API 服务赚钱,但核心导航功能始终清爽, 你搜餐厅时,它会推荐预订链接,这是 “顺势而为”;你正在导航赶路时,绝不会弹出无关广告,这叫 “守住边界”。
现在的地图市场,高德月活 8.01 亿领跑,百度地图也有庞大用户群,看似稳固。
但用户的抱怨声已经在提醒:别让 “热闹” 盖过了 “本分”。
当年高德靠 “做减法” 逆袭,如今要是有哪家能重新捡起 “简洁” 和 “专注”,把导航、路况这些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未必不能打开新的局面。
毕竟对用户来说,30M 能解决的指路需求,真的没必要用 300M 的 “大杂烩” 来应付。
说到底,用户对地图的期待很简单:打开能快速找到导航,路线准、路况新,别被乱七八糟的东西打扰。
希望有一天,我们打开地图 APP,不用在一堆图标里 “寻宝”,不用被弹窗打断路线。
它就安安静静地做个靠谱的 “向导”,你说 “去火车站”,它立刻跳出最优路线;你问 “前面堵不堵”,它如实告诉你实时路况。
这样的地图,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 “干净” 地图。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