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并蒂,双鹤展翅——中国“青铜时代的绝唱”、春秋“时代精神之象征”莲鹤方壶的出土,使得春秋至战国末期历时500余年的郑韩故城初露锋芒。
郑韩故城,作为春秋战国郑国、韩国的都城,建都超539年,这座世界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城墙最高的古城,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串联起文物保护、城市发展、民生服务与学术研究,既守护了2700年历史根脉,又让大遗址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公众触摸历史的窗口,让郑韩故城的文化遗产从地下出土的惊艳,走向地上传承的长效,持续书写属于郑州、河南,属于中国的文化传承新篇章。
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因“遗产厚重”而生
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上百件套重要文物,对河南博物院来讲意义非凡。可以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业,也是河南文博事业的重要起点。“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发现,比较全面展示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发达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说。
“遗址80%区域与新郑市中心城区重合,平衡大遗址保护、城市建设与民生发展的‘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应运而生。”提及郑州首家“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新郑市文物局郑韩故城遗址保护利用科科长时伟超说。
跟随时伟超的脚步,遗址公园如诗如画的整体风貌扑面而来: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郑风苑+溱水河湿地公园,串联起6公里文化景观带;城墙遗址、公园植物、设施布局均兼顾美观与保护,让遗址与城市生活空间自然衔接。
郑韩故城2013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7年12月被正式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评价,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黄河流域的明珠,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其建设运营更加完善、文物风貌大为改观、文化魅力更加彰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事业发展贡献了“新郑案例”。
成“文化赋能”之效
郑韩故城南部的郑国车马坑博物馆被誉为“东周文化奇迹”,成为“触摸东周历史”的文旅地标。李家楼郑公大墓相关的文物与故事,让游客从观看博物馆里的文物,延伸到遗址现场、感受历史场景。
同时,郑韩故城通过多元文化活动让久远的历史“活”起来:创编《莲鹤方壶》主题歌曲及古乐小剧《出其东门》,利用复制的“新郑编钟”“骨笛”等乐器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经典曲目,推出“新无止境郑藏古今”城市之礼、编钟茶具组、莲鹤方壶胸针、“郑风21首”剪纸汇编等文创产品,将遗址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IP,深受公众欢迎。
就郑州而言,郑韩故城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之源”的内涵,与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形成“大遗址矩阵”,夯实了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
书“民生服务”之答卷
“住在新郑,就是住在一个大型公园里,几公里的景观带、免费公园,是大家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新郑市民杨女士说。
除了“考古遗址”贴近大众,遗址公园还产生了奇妙的结合:通过“操场建在公园里”的创新模式,子产小学、实验小学、市直小学、苑陵中学、市直中学等一大批学校将校园与考古遗址公园有机融合,郑韩故城的大遗址成为青少年沉浸式学习的“户外课堂”,“孩子们耳濡目染,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在郑韩故城研学基地,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新郑考院博物馆、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新郑博物馆等场馆课程丰富多样,年均吸引周边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
从1923年李家楼郑公大墓中“飞出”莲鹤方壶至今,郑韩故城的“重生”已走过百年历程,这座集保护、展示、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将持续书写出“以遗产价值为基、以科学保护为骨、以文化惠民为魂”的时代篇章!
记者 左丽慧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