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八卦兔的读者,怕漏过新文,欢迎“设为星标”
最近奢侈品行业的遇冷已是共识,毕竟财报数字不怎么好看。比如开云集团的头号选手Gucci,25年一季度又跌了25%。LVMH也没那么乐观,25年一季度有机销售额同比下降3%,而时装和皮具甚至下降5%。
另外,如我之前判断,香奈儿2024年果然迎来了销售和利润的双双下跌。
“跌”已是常态,生意难做甚至不是一时的困境。咨询公司贝恩(Bain & Co)预测,今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可能下降2%至5%。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背后原因除“经济大环境”外,就是这几年奢侈品们毫无节制的涨价策略,开始反噬。
涨价策略的确失灵了
每次提到奢侈品疯狂涨价,香奈儿的经典包包CF都会被拉出来示众——中号CF从2019年的3万多涨到现在的8万多。
去年我已写过一文,且非常克制地反问“涨价还能持续多久”。
其实,奢侈品曾经稳定涨价的模式,已延续多年,一般幅度不大,3%-5%较常见,一年1~2次。但是2022年,新CEO上任后的香奈儿,突然走上了一条非常激进的路(作为消费者,我的记忆和经历告诉我,2022年3月上市的春夏季,我们还在非常愉快地抢着各种“价格美好”的爆款包)。
但这个策略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不会只是单一品牌的行为,品牌间因为定位关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保持行业地位,最终大家争先恐后涨价。
因为跟风提价脱离定位而十分悲惨的品牌,去年就已有不少,就不举例了(有意思的是撑不住而最早降价的Burberry股票都涨了)。早在2023年,我已判断香奈儿的涨价策略会难以为继,果然今年看到财报的下滑数据。
Chanel去年收入同比下降5.3%,净利润下降28.2%。其实这个下跌已比我想象得要晚——除涨价抵消外,全靠底子厚以及VIC们的感情消费还未完全消亡。
记得去年,某大集团前高层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消费者面对涨价,不用考虑30秒,就开始重新掏钱包。”
这句话的确反应了消费者的真实状态:“怎么又涨价了?算了,还是买吧。”我们确实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状态。
但是,任何商品的提价都不是无限的,它总会遇到那个临界点——当消费者触及到这个点后,所有的忍耐会瞬间消失,直接放弃。
现在,这个点已经到了。
实际从去年开始,我们已陆续看到业内不少高层发表对激进涨价策略的不满。比如2024年时的Prada首席执行官Andrea Guerra就批评这个策略是“奢侈品行业的最大失败”。
历峰集团主席也提到“皮具行业”涨价太贪婪。甚至连生意表现良好的意大利羊绒品牌Brunello Cucinelli也认为,整个行业持续涨价过于夸张,甚至认为BC自己的营业利润率从2019年19%增加到28%,也有点不太正常。
其实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但身在局中,多数人得左顾右盼一番,不敢轻举妄动。
但被消费者放弃真的只是因为“太贵”了吗?
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价格上涨的同时,并没有产品品质或创意的同步提升,甚至是下滑的。
因为钱真的太好赚了。
奢侈品的审美降级年代
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话题是“经济上行期的美”,大家开始怀念曾经百花齐放着装风格大胆多变的年代。
而现在,最被消费者诟病的,不只是贵,而是“又贵又丑”。
首先,当品牌们发现,一件简单的T恤印个logo就可以轻松卖五六千甚至更高时,谁还愿意费尽心思做设计叠加工艺,而且最后还有可能不太好卖的产品。
这条路,最初走得很顺畅的是巴黎世家(当然,它家的T我也买过)。
当然,这是生意的一部分,消费者也有需求(其实巴黎世家已经算有风格和特色的品牌了)。但如果大家都做Logo的T,市场难免就无趣了。
第二,整个成衣行业进入“面料简单化”的大趋势中。哪怕目前非常火爆的Miu Miu(不过Miu Miu的增幅也放缓了)也是如此,没有太多工艺加持。应该说,Miu Miu能在这个大环境下逆势增长,也靠同行衬托。
最近,刚刚上任Dior的Jonathan Anderson交出第一份男装答卷——被网友们点评为高配版优衣库。或者说,一个价格翻倍版本的JW Anderson(他自己的品牌,我也买过)。
完全没有奢牌气质。
至于香奈儿,如今的设计和品质与老佛爷时期完全无法相比。
第三,设计和版型基本被忽略。当红的Loro Piana是较早承认自己是不依靠创意总监的品牌。直白而言,无季节性也就是没有设计,通过营销方式把面料的故事讲透,衣服就卖出去了。
最关键的是,衣服不用考虑版型,容忍度相当大——无论身材如何,只要人能套进去,任务就完成了。
如今,只要是“不时髦”的品牌就会自动套上“老钱”风,这个词简直百用不腻(感觉是时候重新定义“老钱”的概念了)。
一个市场,越下沉生意体量越大。要被更多人接受,以“实用”为先,必须解除各种制约,审美降级也是必然趋势。
年轻人有钱得太早,但“10后”会改变市场
最近,我和好友录了一期播客,关于奢侈品“寒冬”的话题(正式播出后和大家分享)。
其中我就提到,奢侈品牌为什么会在迎合年轻市场的过程中,逐渐走上“品质和创意”下滑的道路?
只能说这一代年轻人有钱得太早,当审美还未到稳定水平时,就拥有大量可动用(父辈)的财富,并且把这些钱花在自己当下“认知范围内”觉得好的产品。
回想自己的经历——穿了10多年校服的我,刚进大学拿着500元购置衣服,买的衣服丑到惨绝人寰,至今记忆深刻。这就是最真实的案例,无非如今年轻人兜里的钱变成了5000元甚至5万元或更多。
每一代消费者,都会经历入门、不断试错、寻找自我风格的过程中,这就是一个“审美提升”的过程。
尤其从当前消费者结构来看,20多岁的年轻人,其父辈基本是没有太多奢侈品消费经历的70后,所以一切“从零开始”,有实力但没经验,代价极高。
所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学费要交,无非这一代年轻人的学费尤其贵。品牌们抓到了这波生意,但绝非一劳永逸。
因为未来10年,随着10年后成长并进入这个市场,她们会有更挑剔的选择——10后的父辈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奢侈品消费者80(这里指的是消费深度和普及率)后,再不富足多少也有些存货。
品牌们很难再把平平无奇的产品卖出昂贵的价格。
同理,奢侈品的“配货制”效率也会大减——毕竟“家里都有”,年轻人正所谓“祛魅”了。时代的红利,总有结束的那天。
激进涨价策略的失灵,对整个行业是好事。它是一种警醒,证明了消费者不会无底线地包容。
未来奢侈品的方向恐怕是重新回归初心——在产量、品质和价格间达到新平衡。同时,找回长期主义的耐心,为将来有家底的年轻一代,提供更有价值且能突破的产品。
这几年通过不断更换设计师试图保持增长的模式,也已有了第一个大受害者Gucci。不仅品牌价值大受伤害,更会给消费者带来疑惑——如果风格可随意快速颠覆性变换,各家设计师轮换上班,那么我们花那么多钱买的品牌,它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八卦兔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转载请联系。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