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橘罐头
编辑|青橘罐头
当神舟十九号成功着陆的消息传来,一个看似矛盾的细节引发了航天爱好者的热议。
作为中国最先进的载人飞船,神舟十九号配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但返回舱着陆后却仍需地面人员进行人工搜索定位。
那么这看似不合常理的操作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航天技术考量?人工搜集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神舟十九号在太空驻留180天,创造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航天员们不仅完成了多个个科学实验项目,还创下了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的世界纪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成功建立了国际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实现了全光阱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制备。
说实话这些专业术语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拗口,但背后的意义可一点都不小。
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已经站在了世界前沿,这种突破性进展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而随着4月24日,神舟二十号成功对接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完成了工作交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还拍下了难得的"全家福",这一幕让人不禁感慨,中国空间站同时容纳6名航天员工作生活,这在几年前还只是个梦想,如今却已成为常态。
然而就在万事俱备、即将返航之际,东风着陆场突发大风沙尘天气。
这让原定4月29日的返回计划不得不推迟到30日,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凸显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对安全的极致追求。
要知道返回舱在着陆时速度虽然已经降到很低,但如果遇到大风天气,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对航天员的安全来说可是个大问题。
可以说这种谨慎的态度确实值得赞赏,毕竟在太空探索这件事上,宁可过度谨慎,也不能有丝毫马虎。
而且空间站上储备着充足的物资,完全可以支持航天员多停留一天。
不过好在4月30日中午,神舟十九号顺利返回,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三名宇航员也是顺利出舱。
但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既然中国航天队伍如此谨慎,为什么在返航过程中,除了有北斗卫星这样精确的定位系统,还要配备看似"多余"的人工搜救力量呢?
很多人都知道北斗导航系统有多厉害 -,在轨道上有几十颗卫星组网,能为返回舱提供厘米级的精确定位。
这套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返回舱的位置和姿态,还能保证返回过程中的轨道控制和导航引导。
说白了,就是能精确计算出返回舱从离开空间站到落地的全过程。
比如在返回舱离开空间站的那一刻,北斗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它会不断计算返回舱的轨道数据,确保返回舱在大气层再入时的姿态和角度都恰到好处。
要知道,这个过程中哪怕出现一点点偏差,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就像打篮球投三分,手腕的发力角度稍有不同,球就可能偏离篮筐老远。
但即便有这么先进的系统,航天部门依然派出了庞大的搜救力量,但这绝不是多此一举。
原因说来也很有意思,返回舱在再入大气层时会遇到"黑障区"。这是因为高温电离现象会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就像手机进了信号死角一样。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400秒,在这段时间里,地面完全无法和返回舱联系。
而且航天员在太空驻留半年后返回地球,身体状况也是个大问题。
失重环境会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着陆后的自主行动能力。
打个比方就像久坐的人突然站起来可能会头晕一样,航天员落地后也需要时间适应地球重力。
所以说地面人工的搜救队伍还要应对很多突发情况。
万一返回舱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或者着陆点偏离预定区域,甚至遇到极端天气,这时候人工搜救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让人想起登山运动员,即便有最先进的GPS导航,也还是需要向导和救援队待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中国航天的缜密思维。
这种双保险机制看似重复,实则体现了对航天员生命的极度负责,就像古人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航天领域,每一个看似过度的准备都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那么在着陆之后,地面人员又是如何开展搜救行动的呢?
要说搜救力量的配置,那真是大手笔,空中搜救分队配备了多架直升机,每架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有的负责侦察定位,有的专门进行医疗救援,还有的则装备着特殊的通信设备。
这些直升机就像空中的"120",随时准备为航天员提供帮助。
而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精密的协作行动,体现了不同专业团队的默契配合。
这支训练有素的地面搜救队伍,通过不同的制服颜色清晰地划分着各自的职责。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身着深蓝色制服的处置人员如同"先遣队",他们首要任务是检测舱外环境,特别是无水肼浓度,为后续工作打下安全基础。
待环境安全确认后,穿橙色制服的搜救人员便会开展一系列地面保障工作,从开启舱门到建立警戒区,事无巨细。
最令人瞩目的是身着白色制服的医监医护人员,他们肩负着航天员健康监护的重任。
从采集舱内样本到帮助航天员适应地球重力,每个步骤都体现着对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极致关怀。
整个过程最后以返回舱的断电、载荷回收和运输收尾,像是为这场太空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些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展现了中国航天任务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同时这种做法让人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精神。
即便在没人监督的时候,也要像有人在场一样谨慎,中国航天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才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断突破技术极限,创造新的奇迹。
央视新闻2025-04-30——神十九航天员乘组将于今日返回 增强现实技术详解返回全过程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2025-04-27——迎接神十九乘组回家!“硬核设备+无缝守护”为航天员铺就平安归途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