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初·心语 | 暑期“电子围城”,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

日初·心语


暑期过半,我们后台的留言

几乎被同一个话题“刷屏”

——

孩子手机平板不离手,

游戏通关无尽头,

视频刷到地老天荒,

家长一收设备就爆发家庭战争

许多父母焦虑又无力:

"上班时揪心孩子在家沉迷屏幕,

下班回家又要为电子设备斗智斗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大学日初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王文心老师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大学日初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王文心老师,一起探讨如何破解这场“暑期电子拉锯战”!请她和我们一起深入聊聊这个家庭教育的“暑期难题”。

近期有一则引起热议的新闻:湖南某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因为沉迷玩手机导致高考成绩滑坡,与父母矛盾冲突激化,甚至断绝关系。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典型的案例,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很多家庭暑期的集体困境:当孩子手指在屏幕飞舞,家长的心在现实煎熬。

——我们如何在数字洪流中守护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又怎样避免“电子拉锯战”割伤亲子纽带?

“暑期电子争夺战”本质是场“隐形屏幕战争”。何为“隐形”?为何又谈得上“战争”,我分享三个常见的场景:

“学习面具”的迷惑性

孩子喊:“妈!我需要平板查单词!”“我需要手机完成作业”......

家长陷入“两难雷区”

管?孩子暴怒 “同学都能玩凭什么管我!” → 亲子冷战。不管?孩子视力问题、学习问题如何解决?“管就吵,不管慌”确实是暑期亲子关系的核心痛点。

暑期环境放大危机

无人监管 = 可能陷入算法精心设计的 “沉迷温室”,所以说这个问题的危害“堪比战争”

我收到过一位妈妈的吐槽:“孩子举着手机说『查课文背景』,结果呢?学习网页开3个,抖音游戏后台藏5个,实际有效学习不到20分钟!质问时孩子还委屈:我确实查资料了!

前面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也是三重机制在起作用,绝不能简单等同于孩子偷懒,或者孩子不自律。

机制一:生理层面

被劫持的奖赏系统

大脑陷入了“甜蜜陷阱”

好比孩子面前摆着蛋糕等受欢迎的零食,游戏/短视频是 撒满糖霜的蛋糕:点一下得金币(多巴胺爆发),刷一条有笑点的视频(快感飙升),相反,看书运动像大多数孩子最不爱吃的蔬菜,清炒西兰花:啃30分钟公式才解出1道题(延迟满足)。

多巴胺是 “预支的快感”

内啡肽是 “投资的回报”

另外,从生理上来看,孩子大脑的 “刹车片”(前额叶) 还没长结实, 自我约束力相对成年人更低,更容易被本能左右!

多巴胺陷阱

游戏/短视频通过即时反馈(得分、笑点)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制造"快感高峰"。

阈限攀升现象

持续刺激导致神经适应性使孩子对快感的敏感度降低,需更强刺激才能满足。于是看书、运动等延迟满足活动变得"无聊"。

神经科学解释

青少年前额叶皮层(自控中枢)发育不足,更易被本能脑驱动。

机制二:心理层面

自我欺骗的合理化防御

心理上的“自我说服术”

减肥者偷吃薯片还记账:孩子心想:“我确实查了单词啊!(哪怕只查了1个)” → 用5%的学习行为95%的娱乐披上正当外衣。这种 “良心止痛药” 让孩子误以为:“我在努力平衡呢!”从而缓解自己的愧疚感。

机制三:技术层面

被算法设计的行为黑洞

手机里的“盗梦空间”

算法比爸妈更懂孩子的心当你以为孩子查单词时,手机正上演 “诱惑三幕剧”

第一幕

单词页底部弹出 “一刀999级”广告

第二幕

点广告跳转游戏 → 连赢3局送皮肤

第三幕

返回查词?抖音小窗播萌宠视频了!

——恐怖真相:连成年人都难逃的 “算法诱惑”,何况孩子?

有一位初三女孩母亲的投稿:“女儿原成绩优异,暑假沉迷短视频到凌晨两三点,开学后精神萎靡、成绩暴跌,甚至因手机冲突险些走进心理咨询室。母亲痛心道:"她不是不努力,而是像掉进流沙——越挣扎陷越深。可这些机制对大人不也同样生效吗? 我们是否也常陷入"查资料→刷八卦→网购"的循环?

这正是数字时代的集体挑战,这也绝非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可以理解成人类与算法的博弈

我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朋友,曾经和我分享过一本书:名字叫《焦虑的一代》,我自己看了后,觉得很受启示。

作者的一个观点是,由于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特别是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童年被按下“切换键”,可能和家长小时候的童年完全不同

传统童年VS屏幕童年

爬树抓知了刷短视频

巷战捉迷藏组队吃鸡到凌晨

收集贴纸、海报攒游戏皮肤

现实社交被虚拟互动取代,自由探索被算法消费侵蚀,孩子很难不沉迷?因为成人也会沉迷!但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成人前额叶皮层已发育成熟,具备更强自控力;而青少年大脑如"未装刹车的跑车"。

所以,认知觉醒+行为策略的模式特别重要,如果说前面我们初步改变了对问题认知,那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解决策略。

父母和孩子双方首先要从根源上去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有哪些策略或者技巧可以解决问题?“管就吵,不管慌”的困局怎么破?

其实,父母和孩子都认知觉醒后,重点还要在行为上结成同盟,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给一些具体操作的建议。比如,可以用“三个有”来构建“家庭数字防火墙”

首先,要“有共识”,和孩子约定《家庭电子设备使用规则》

**我的承诺**

学习时开启“专注模式”:关闭所有消息推送;娱乐时间用沙漏/计时器可见化:倒计时结束主动交还设备

**父母承诺**

不突击检查手机,每周日共同屏幕使用时间报告;发现走神时只说:“需要启动暂停程序吗?”

为了扩大共识,也可以把这个公约做得更有仪式感。比如,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强化这个仪式感:起草、投票、打印公约、父母和孩子按手印、贴在学习区,配备实体计时器(沙漏),并让孩子亲手启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参与进来,更多知晓这个事情,然后更有主动性责任感去执行。

第二,要“有隔离”,学习场景“去电子化”,就是学习、休息时等将电子产品保管在视线以外;用实体词典、订阅纸质期刊,减少打开手机的借口。

这个方法对孩子和家长都很适用,我自己也经常使用,特别是写稿子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断网。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信息触手可得,我们反而需要偶尔“失联”或者“断网”一下。定期Offline,慢下来、静下来的生活很有意义。

最后,还要“有引导”,即建立修复机制,也就是孩子逐步适应电子产品管控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多督促,但我们提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去正向引导,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点有意思有趣味的暗号,达到提醒作用就行。比如,轻度走神时:孩子可以主动说安全词“我的信号弱了”

重点是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同时,家长一定要记得不要太直接的提醒,比如当发现孩子走神,家长千万注意别贴标签,或者情绪化处理,比如,“你又玩手机”,“怎么又不专心”......而是正面去引导和处理,比如,“需要妈妈暂时保管手机帮你专注吗?”。

在此提醒大家还要关注:我们不光说“别玩手机”,更要给孩子替代方案。因为“断网不是剥夺手机的使用权,而是用更鲜活的体验夺回孩子的注意力主权!”

重点是要用真实世界的掌控感、心流感、归属感来替代虚拟快感。也就是“家长的终极目标不是说把孩子手机夺走,而是要带他们看比屏幕更辽阔的世界”。帮助孩子找到其他健康、有益的爱好,充实日常生活。

建议大家可设计一些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全家一起做美食、现场看球赛(强化现实世界里的家庭关系)、玩乐高、拼拼图(需高度专注的手工),户外活动,亲子爬山、夜间观星等(自然刺激替代电子刺激)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做榜样。用“家长榜样行动清单”的形式,比如,手机不进卧室,吃饭不看手机,和孩子说话沟通时不看手机...

可以想象:如果家长自己天天刷手机追剧,却要求孩子控制,那孩子很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想让孩子放下屏幕,先要让自己做到电子产品的“有限使用”。

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一些相关的心理知识,另外,“心理健康”也要从娃娃抓起,从小让孩子参与一些有针对性的小课堂或者训练营,比如,如何表达情绪?如何保护注意力等。

日初研究院的案例库中有没有哪些孩子表现出了积极转变的例子呢?比如一开始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后来慢慢摆脱的?

从“夜战游戏”到“契约自律”

这个孩子其实是我看着长大的朋友家的孩子,他小学时沉迷游戏,夜间躲被窝通宵作战,家长担心睡眠不足又影响学习,所以禁止孩子玩游戏。但孩子的对抗手段逐步升级:家长收走设备 → 翻出旧手机/iPad继续玩;卧室装监控 → 给摄像头盖手帕;强制断网 → 偷用邻居WiFi

她妈妈非常焦虑,经常和我说儿子废了。我安慰她:这个事其实和大禹治水差不多,“宜疏不宜堵”,孩子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一方面说明光用“物理隔离”效果不好,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聪明也非常倔强,要慢慢带着他发现除了游戏外其他好玩的事。

母亲反思策略:一是需求转化:坦承妈妈知道游戏带给你掌控感和成就感,我同意你每天完成学业后安排游戏时间。二是公约设计:并做好物理隔离,所有设备睡前存入书房存放,三是正向激励:每天完成作业+运动 = 兑换30分钟游戏,默写全对或考试前三,周末可额外兑换游戏时间。四是充实生活:每周末带娃爬紫金山,看遍山间的四季,也强健了体魄。

孩子后来养成习惯,睡前主动上交设备,睡眠时间恢复,期末学习进步,获“进步之星”,自述:“原来现实里通关比游戏更有意思!”

核心启示

“戒断”不如“转化”,一味禁止不如疏导——当虚拟需求在现实找到出口,自律便自然生长。

从“被算法控制”走向“控制算法”

六年级时候,马上面临小升初,但这个孩子心思完全不在学业上,天天打游戏,深入研究游戏攻略,自己又写又画,搞了一本非常详细的游戏攻略,给班上朋友分享,成绩大幅倒退。家长和老师很着急,试了多种方法也不凑效。

他爸爸很聪明,没有一味地禁止,在咨询了我们日初平台的老师后,共同制定了对付孩子的“策略”。爸爸周末陪着他玩乐几次游戏,还故意对儿子说:“其实我发现你玩得这么好,还总结了那么多别人发现不了的游戏攻略,是不是可以自己录视频做个游戏讲解?”结果孩子还真动心了。后来爸爸陪他学剪辑、配音,孩子开始自己制作内容,从“被动玩”变成了“主动创作”。父子也变成了“制作搭档”

核心启示

把电子产品从娱乐终端,转化为创造工具——让孩子从“被算法控制”走向“控制算法”。(“用魔法来打败魔法”)

日初·心语总结

1、孩子沉迷的不是屏幕,而是未被满足的真实渴望。(可能是归属感、创造力、被看见)

2、家长与其争夺手机控制权,不如教会孩子掌控注意力的金钥匙。

3、最好的防火墙,不是隔绝世界的围墙,而是陪孩子长出穿越风雨的翅膀。



南京教育之声栏目

播出平台:《南京新闻广播》、《江苏教育频道》

教育之声,畅谈教育,欢迎走进直播间。

编 导:杨老师 何老师

邮 箱:njjyzs@yeah.net《教育之声》

新媒体部编辑:吴老师

美 编:黄老师

以上图文、视频、音频均为《教育之声》栏目组自主拍摄和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育儿   围城   暑期   电子产品   孩子   电子   家长   手机   游戏   算法   屏幕   老师   多巴胺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