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烘焙地图里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还在排队买脏脏包”的小城;另一个,是“连吐司都能分出九种哲学”的上海。
全国33.8万家烘焙门店,上海独占8000+,平均每1.7公里就有一家烘焙店,可谓“遥遥领先”。

数据来源:赢商大数据
统计范围:全国1-4线城市5000+项目的品牌数据
当然领先的不仅是门店数量,还有流行度。在别的城市,面包是食物,是消遣;在上海,它是一种身份、一种信号,甚至是一种生活社交货币。面包界的“鄙视链”,从这里发芽、蔓延,再一次次刷新全国的流行。上海之于中国烘焙行业,就像耶路撒冷之于西方。

我们近期刚写完上海乃至中国初代法式面包房静安面包房的退场:
顺便就借着这个热度再讨论一下——为什么是上海成为了全国烘焙卷王之王?为什么总是上海?

上海成为烘焙行业风向标,也并不是偶然。从发展历程看,其的确有着深厚的烘焙发展土壤。上海的烘焙历史大概可以分成四个章节——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味道,也藏着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变化。
第一阶段:启蒙期(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烘焙行业刚刚苏醒。空气中弥漫的,是本土品牌的奶油甜香,与市井巷陌的温暖烟火气。
那时的市场,是凯司令的栗子蛋糕、牛奶棚的别致西点,与来自福建、江西的夫妻老婆店分庭抗礼的江湖。前者占据着城市的体面与格调,后者则在社区的方寸之间,用实惠与亲切稳稳立足。


《繁花》里面爷叔也爱凯司令
转机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台湾的原料设备商与烘焙师傅跨海而来,一场技术革命悄然发生。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前沿省份之一,他们带来了更接近日韩的先进技术与运营理念,如同为初生的上海烘焙业注入了一剂“酵母”。
从此,上海的烘焙品类开始丰富,技术日渐成熟,市场也随之升温,为下一场风起云涌埋下了伏笔。
第二阶段:烘焙风潮起(20世纪末21世纪初)
进入新千年,上海的烘焙行业正式迈入品牌化连锁时代。外资与台资品牌纷纷抢滩上海,将这里视为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首站。
面包新语以简约冷调风与现烤香气碰撞出的现代感,和独特的肉松面包,瞬间俘获了都市白领的心,并迅速风靡全国。

而克莉丝汀,这个如今令人唏嘘的名字,当年却是品质与规模的代名词。其优雅的品牌形象和遍布街头的连锁门店,尤其是作为“生日蛋糕”的首选,让它成为了整整一代上海人的甜蜜记忆。

同样不能忘记的,还有霸占地铁线的宜芝多。从1999年美罗城的第一家店,到巅峰时期105家地铁门店贡献75%营收,宜芝多精准地抓住了通勤时代的流量密码,成为都市人“顺手带一份”的日常选择。
与此同时,巴黎贝甜、多乐之日、味多美等品牌也在上海加速布局,跑马圈地。这是一个属于连锁品牌的黄金时代,规模与标准,是那个阶段最响亮的关键词。
第三阶段:精品店初现锋芒(21世纪中期)
当消费者开始学会区分“植物奶油”与“动物奶油”的味道,一场关于“纯正”的味觉启蒙在街角悄然发生。
一批主打法式、意式手工烘焙的精品店崛起,它们多聚集于法租界等富有情调的区域。例如Sunflour、百丘、乐河的畔、爱桐法式面包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百丘
可颂的酥脆层次、法棍的焦脆外壳与湿润内里、酸面包的天然发酵风味,成为新的品质标准。店家开始强调“法国进口面粉”、“天然酵母”与“手工制作”。

爱桐法式面包
它们共同用新的理念吸引了上海日益挑剔的食客,几乎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整个城市,让“面粉”、“发酵”和“工艺”成为上海消费者谈论烘焙时的核心词汇。也为后续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精细的圈层分化埋下了伏笔。

第四阶段:国潮催化剂(10年代末-20年代初)
在经历了纯粹的西化洗礼后,上海自有的烘焙灵魂开始觉醒,品牌们大胆的在地化创新,一场“中点西做”的创意狂欢席卷市场。
老字号与新品牌共同角力。线上品牌如21cake凭借“中央工厂+冷链配送”的极简模式占据细分市场;线下则涌现出大量追求“现烤现卖”和社交话题的网红店,广莲申是其中佼佼者,凭借 “海派点心” 的定位,用扎实的用料和融合口味,打造了“便宜又好吃”的市场口碑,成为排队热潮中的又一主力。

还有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成为穿越周期的品质传奇;沈大成的多口味青团等,将本帮菜风味融入点心,引爆市场好奇。


这是 “爆款逻辑”与“排队经济学” 盛行的时代。无论是老字号的创新还是新品牌如虎头局的“麻薯”、“虎皮卷”,都依赖社交媒体成为品牌放大器。“网红”一词与烘焙深度绑定,上海烘焙展现了其强大的消化、吸收与再创造能力。
第五阶段:多元共栖(2020年-现在)
当下的上海烘焙地图,是一幅高度成熟、多元共生的景象,消费者在不同的价值主张中寻找自己的归属。市场被精细地切分为多个圈层。顶级流量、社区专业主义和健康日常等多种模式并行,各自拥有忠实的消费群体。

BAsdBAN的创意丹麦,将工艺推向艺术化高度,是潮人打卡的“社交货币”;
mbd的恰巴塔,凭借极致技艺在面包脑袋中封神,代表了“专业主义”;
卡特司库的司康,代表了中国烘焙师对外国产品的重新思考结构与再创造;
TRIFLE的酸面包,代表了新一代上海消费者对于松弛生活的态度表达;
......

BAsdBAN

TRIFLE

mbd

卡特司库
上海的面包从“模仿法国/欧洲”变成了“法式语法讲中国故事”。这种再融合的创造力,是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它不再追求“原汁原味”,而是在问——“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味道?”

过去三十年全国烘焙行业都在高歌猛进,北京、广州、深圳都有着不逊色于上海的底蕴跟国际交流,但为什么是上海成为了“卷王之王”?答案可能藏在城市的气质里。
① 天然的“国际口味土壤”
上海是最早与世界接轨的城市之一。
洋行、外企、留学生、外籍居民,让这座城市从很早就有“吃法棍、喝拿铁”的消费语境。这里的消费者愿意尝鲜,也有审美门槛——
“我想吃好吃的,但不能太甜;我想要新鲜的,但要有故事。”这就是烘焙品牌的天选受众。

② 高密度、高审美、高传播的城市结构
跳出烘焙来看,其实上海的咖啡馆密度也长期占据全国第一......
而最初烘焙的热度几乎伴随着咖啡而生,这里的社交媒体渗透力极强——小红书上一个“可颂测评”,能让一家新店在一周内排队到马路口。
换句话说,上海是中国最容易“被看见”的城市。当一款新产品在上海爆火,它就自带了“全国模板”的气场。

③主理人群体的自我进化
主理人这个词,最早也是在上海兴起。
而上海的烘焙主理人画像,特别“新中产”:
大多是留学厨艺回国的80末或90后,或者从广告、金融、设计、品牌行业转型的创业者。他们带来了“品牌思维”,也懂得如何让产品变成“生活方式的表达”。
他们擅长把一个面包,变成一条故事线:从选粉、发酵、烘焙,到包装、空间、文案,每一个细节都能讲。于是品牌差异化不是靠噱头,而是靠“风格”。

④消费者的挑剔是驱动力
论挑剔,上海的消费者排第二,恐怕没有地区可以排第一。在上海,面包师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
“这个口感太普通了。”
当消费者比品牌还懂面粉和酵母时,你就知道这座城市的卷,是被逼出来的。这种“苛刻”的氛围,让上海烘焙品牌不得不持续创新。
结果就是:别的城市在追风口,而上海在制造风口。


如果说北京的鄙视链藏在书店,广州的藏在茶楼,那么——上海的鄙视链,可能在面包里。
从甜到咸,从软到硬的进阶
“你吃的是什么面包”,成了圈层暗号。
法棍=独立思考
酸种=健康觉醒
牛角可颂=都市精致
黑麦杂粮=运动理想
......

百丘新店开业时的长龙,跟 Supreme 联名发售没差。人们在晒面包,也在晒“我懂趋势”那种时尚感。
当“吃面包”变成身份符号,上海的烘焙就完成了社会意义的跃迁。这里的面包店,不只是卖吃的,而是在贩卖一种生活方式的归属感。

成分党崛起:比谁更“干净”
在上海的面包圈,“成分表”比颜值更能打。
“法国面粉、欧洲黄油、天然酵母”这三个词,就是鄙视链的入门券。
主理人能讲半小时的发酵知识,是初级;
主理人能把配料表、热量等打印到产品卡上,是中级;
主理人直接把原装厨房搬到前厅边做边卖,是高级。
毕竟上海的顾客讲究“吃的不是黄油,是产区。”

审美与包装的逆转
过去上海人认为“看起来就贵”才高级,如今上海人反而觉得“看起来就简单”才是高级。简约牛皮纸袋、无logo设计、极简空间……越像欧洲街角小店,越能打动他们。
这是一种反精致美学的反弹:
“越自然,越高级。”


有人认为法国、日本、韩国的面包市场更优异,可能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苟同,因为上海的面包城市文化,的确已经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说巴黎代表浪漫、东京代表匠心、首尔代表潮流,那上海——代表的是一种“自我进化的味觉野心”。
它卷得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一个崇尚细节、热爱表达、拒绝平庸的城市。

或许未来,最流行的面包,不是法式、不是欧式,而是“沪式”,它混血、克制、有故事、有温度,永远在追求的是“下一口更好吃”。
上海的“面包宇宙”,远不止是食物,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图谱,更是一代人共同的城市记忆。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