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七点半,《央视新闻》一结束,紧接着《天气预报》就来了。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们每天就只能靠《天气预报》来看第二天的天气。
所以《天气预报》对大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上班族和农民们。
这个节目就是不分年龄段,不分观众群体,每个人必看的节目。
所以节目里的主持人宋英杰,大家肯定也很熟悉。
他总是站在荧幕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未来的天气情况精准的播报出来。
在大家的印象中,只要进入央视,就是“铁饭碗”。
但没人知道,宋英杰在央视播报了将近30年的天气预报,竟还是个临时打工人?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越来越普及,大家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可那时就是一张静态天气地图,配上单调的画外音播报,密密麻麻的符号、线条,普通人根本看不懂,反馈建议像雪片般飞向节目组。
所以央视决定改版,增设主持人实时讲解,让天气预报更直观易懂。
而节目里那位身着正装、语调平稳的主持人宋英杰,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亿万观众的生活。
鲜为人知的是,最开始的宋英杰与“主持人”毫无关联。
他大学四年每天就是对着海量气象数据、卫星云图,来分析气流、预测天气。
毕业后,他也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了国家气象局,那时的他,满心满眼都是气象科研。
可当时气象局知道央视需要主持人后,决定推荐内部人员,领导们一下就想到了宋英杰。
他们都觉得宋英杰专业知识扎实,在单位活动里,表达和应变能力也十分出色,外形还端正,完全符合主持人的要求。
领导找到宋英杰,提出让他从幕后走到台前,可宋英杰却当场拒绝。
在他心里,自己钻研气象专业,是为了精准研究天气变化,而主持人似乎更多是耍“嘴皮子”。
他觉得以自己的才能,应该用在更有价值的科研上。
可领导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利用”这个人才。
过了一年,领导又找到宋英杰,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这就是个兼职,录节目时间定在晚上六七点钟,不会耽误你在气象局的本职工作,就当帮个忙,试试呗。”
宋英杰想着不能辜负领导信任,兼职也占不了太多精力,就勉强答应了。
谁能想到,这次“试试看”,竟让他在央视一站就是近30年,成为人们熟知的“天气男神”。
可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以前节目流程紧到爆炸,每天的气象数据还跟 “变脸” 似的实时变,想提前拿到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
宋英杰只能等到下午 5 点多,拿到足足 6 页纸的稿子后,争分夺秒把关键信息记在脑子里,还得把专业术语转化成咱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更难的是,这一切全靠他自己死记硬背。
因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提词器这种 “作弊神器”,全程是凭他硬实力撑着!
不仅如此,节目要求讲解天气时间误差控制在3秒内,超时或播报失误一次就得扣50元。
稀奇的是,宋英杰这个临时工,30年内总共只被扣过250元,简直是超低的失误率!
可解决了脚本问题后,演播室的问题又接踵而来了。
咱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一整片清晰的地图,但在宋英杰眼里,只有一片光秃秃的绿色幕布,连个地图参考都没有,他只能凭借脑海中的记忆,在幕布前凭空比划,还必须准确的指出每个城市的位置,这可谓是地狱级难度。
宋英杰为了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感,他利用休息时间,对着中国地图反复研究,在地图上不断比划,把每个城市的方位、轮廓都刻在脑子里,连上厕所都带着城市坐标图观察。
可是时间短任务重,宋英杰的准备时间只有一周,他很快就迎来了正式录制。
当他站在聚光灯下,面对空荡荡的演播室时,他的心跳已经飙到了180迈。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自己的首次荧幕播报。
结果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竟给了观众一个惊喜。
宋英杰那流畅的语言、精准的手势、恰到好处的时间把控,完成了一场近乎完美的主持,
慢慢的,宋英杰成了《天气预报》的“活招牌”,只要提起天气播报,观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可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宋英杰也不例外,曾经的一次预报偏差,让他第一次直面观众的质疑。
1999年12月12日下午,经节目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当晚虽有微弱冷空气进入华北地区,会带来大风,但降雪可能性极小,于是,宋英杰便按照讨论结果进行了播报。
然而,第二天清晨,华北地区却下起了鹅毛大雪,一夜之间银装素裹。
第二天清晨,人们拉开窗帘,看到这漫天飞雪,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在信中指责他“完全不靠谱”,甚至怀疑他的专业能力。
走在街上,也有人认出他后,调侃道:“你这天气预报,可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质疑,宋英杰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深知,自己的播报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这次失误给大家带来了诸多不便。
所以他没找借口,没推卸责任,直接在直播时郑重其事的向大家道歉。
虽然后续观众也知道宋英杰也无法及时感受到“老天爷”的态度,便也不再“变本加厉”。
可这次事件在宋英杰心头就像一根尖刺。
他不再单纯依赖现有的气象数据和技术,而是主动挖掘更多预测天气的方法。
他一头扎进民间气象谚语和传统节气研究中,研究像“小雪封地,大雪封河”这些谚语里藏着的智慧。
同时,他频繁走访各地,与农民、渔民、牧民交流,学习他们凭借自然现象预判天气的经验。
之后宋英杰将这些民间经验与现代气象技术相结合,不断优化电视台预报方法。
不仅如此,宋英杰还出版了《二十四节气史》等,让大众可以自己预判天气,就这样,宋英杰一步步成长为备受认可的气象专家,而让人意外的是,他依旧是“临时工”。
早些年,央视曾多次提出让宋英杰办理转正手续,纳入正式编制,享受分房子等福利,可宋英杰还是拒绝了。
因为在他看来,转正后难免要应对各种会议,“浪费”时间,他还是希望可以把精力留在气象研究上。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播报系统逐渐出现在气象节目中,有人担心宋英杰会被取代。
但他一点都不焦虑,反而主动研究智能系统的优势,他常说,不管是人工主持还是智能播报,核心都是把准确的天气信息传递给大家,只要能帮到观众,哪种方式都好。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宋英杰逐渐从主播一线转到幕后,但他从未远离热爱的气象事业。
在 2025 年 9 月 20 日,北京科学中心微博发布的视频中,能看到他戴着黑框眼镜,身着朴素灰衣,兴致勃勃地为孩子们普及专业气象知识。
同时,作为 “二十四节气” 保护联盟的专家,他持续钻研气象与传统节气的关联。
偶尔,他也会给我们惊喜,重新回归荧幕,他熟悉的声音和沉稳的形象一出现,便能瞬间勾起观众往昔的回忆。
您是不是也是宋英杰的粉丝呢?
参考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