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块8买一袋冰块,你没看错。
不是进口生蚝,不是有机黑松露,而是农夫山泉出的“千岛湖冰块”,在山姆超市货架上赫然登场。
2公斤一袋,拿在手里沉甸甸,心里却越掂越虚。
换算一下,相当于每500ml冰的价格是5块7,比一瓶矿泉水还贵。
消费者调侃:“难道这冰是艾莎公主亲手冻的?”
笑归笑,尴尬却是真的。
冰块,这个过去被当作免费附赠品的东西,正悄然变成这个夏天的价格刺客。
从山姆到盒马,从711到蜜雪冰城,冰块开始脱离配角的命运,独立上架、打包售卖、玩起了工艺和产地概念。
山姆这袋22.8元的农夫山泉冰块产品介绍页面写着四个关键词:千岛湖水源、超低速缓冻、晶莹通透、不易融化。
乍一看仿佛进入了矿泉水界的精品时代。
但问题是,同样是千岛湖水,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不过2块多。
水没变,冻成冰后身价却暴涨十倍?
更有意思的是所谓慢冻工艺。
客服解释说,该冰块需经过24至32小时缓慢冻结,保证内部结构紧密、通透无气泡。
这种冰在常温下的融化速度比普通流水冰块慢约20%。听起来确实更精致,但真值那么多钱?
过去我们去便利店,冰块是附赠的,咖啡才是主角。
但现在走进711、罗森或盒马,冰反而成了柜台最显眼的存在,甚至能单独售卖而且不便宜。
一杯便利店冰杯价格从3.5元到10元不等,卖得好的甚至是“球形冰”“果味冰”“低糖冰”,宛如冰块界的“精品豆”。
拿冰杯回家,加点咖啡液,就是一杯低配版冰美式;加点果酱糖浆,就是一杯DIY网红果饮。年轻人不是在买冰,他们是在买仪式感,在买一份自己动手打造生活质感的幻想。
更重要的是,冰变成了可以展示的社交道具。
在小红书、微博、抖音上,冰杯拍照晒圈已成风潮。你不必花五六十块买星巴克,也能靠一杯晶莹剔透的冰,收获点赞与审美认可。
冰,从来没这么有“存在感”。
别以为22.8元一袋冰已经“贵到头”,其实在这个星球上,还有更离谱的冰生意。
2022年,一家名为Arctic Ice的公司出现在高端冰品市场。
这家公司做的事听起来像是007剧情,他们从格陵兰岛漂浮的冰山上,切割远离人类污染的天然冰块,用冷藏集装箱运到中东,再雕刻成球形冰,在迪拜高端酒吧和金融区餐厅售卖。
六颗冰球,配一个金边三角礼盒,一把不锈钢小夹子,售价100美元。你没听错,100美元买六块冰,还不送酒。
迪拜餐厅里,一杯加了这种极地冰块的威士忌鸡尾酒,标价48美元,仿佛多了一层“北极光过滤的纯净”。
听起来疯狂,但买单的人不少。
因为这种“限量”“原产地可追溯”“环保概念”以及“极致纯净”的叙事,本质上是在贩卖阶层标签。
你不是在喝冰酒,你是在喝距离北极圈5000公里运输过来的“极寒浪漫”。
这也从另一个维度说明冰块的定价,不一定取决于成本,更取决于消费者愿意为“想象”买多少钱。
反观国内,类似的奢侈级冰块虽然还未形成品牌垄断,但已经有资本蠢蠢欲动。
去年,有初创团队在杭州开出第一家艺术冰块专营店,卖冰球、冰砖、雪花冰等高定冰,一颗冰球单价15元起,还搞联名合作款、限量设计版。
你有北极风,我有千岛湖;你说纯净水晶感,我说低温雕刻感。当所有生活用品都被重新定义一次,冰块只是被推上神坛的又一个牺牲品。
如果说山姆的冰袋是价格刺客,那蜜雪冰城的1元冰杯就是平价英雄。
2023年夏天,蜜雪冰城上线“1元冰杯”后,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热梗。有人甚至不是为了喝饮料,而是专程去买一杯冰。
结果供不应求,门店频频断货,雪王不得不发布道歉声明:“冰杯售罄,饮品断冰”。
古茗紧随其后推出的“1元冰水”更是简单粗暴,就是杯里加几块冰,再倒上纯净水,甚至不保证“加满”。可就是这样一杯贫穷版饮品,却被网友戏称为“古茗最有性价比的单品”。
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买原本“附赠”的东西?
答案是:这代年轻人不一定追求奢侈,但一定要性价比中有审美感。
一杯1元冰水,搭配自带的浓缩咖啡液,就是一杯5元冰美式;加点话梅和棒棒糖,摇一摇,就是“梅子冰”;加点网红果酱、薄荷叶,就是“小红书式DIY特调”。人均9.9元,人人都能拍出“自制夏日饮品大片”。
更重要的是,这种玩法让消费者在“最便宜的地方找到了最大化的体验感”。不用高消费,也能拥有掌控感、创作感、参与感。
而正是这些“低价但高情绪密度”的消费方式,让整个冰杯产业链迎来了爆发。
据《中国饮品供应链研究》数据显示,国内冰杯年销量在2022年还仅为200万杯,2023年直接飙升至5000万杯以上,背后支撑的是“冰力达”“雪菲力”等一批专业冰杯制造商的产能跃迁。
有趣的是,这场爆发并不是冰块商家主动推动的,而是消费者自发薅出来的市场红利。
在这个看似理性但实则情绪主导的新消费时代,一块小小的冰杯,反而成了最难割舍的刚需。
当冰块开始讲血统、拼工艺、玩创意时,消费者的心理战也随之而来。
我们明知它本质是水,却仍然心甘情愿掏出真金白银买下包装后的意义。
这就是新消费的真实本质:不是物理属性的升级,而是心理预期的重塑。
一杯3块5的便利店冰杯,不值,但它给了我们一点我还可以享受生活的微妙自信;一袋22.8元的冰袋,贵得离谱,但它代表了我不喝谁家的杂冰;一个球形冰球,视觉上比方块更“讲究”,你拍照分享也更有面子。
在这个什么都能精致、什么都能仪式感的年代,冰块的异化,不是偶然,而是市场教科书式的进化,低价无法打动你,就在情绪上找入口。
你会发现,每一个“夏日限定”标签、每一次冰杯售罄,背后都是品牌们精准计算过的引爆点。
而这,恰恰就是“价格刺客”横行的最佳温床。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