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个重感情的人,一个有人情味的领导!


三国人物,几乎都是舍小家顾大家,致力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但因《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在群众心中,三国英雄也有正反之分。以诸葛、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就是正面形象,以孙权、周瑜为首的东吴集团次之,而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就略有猥琐了,尤其是曹操,被称为奸雄,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闻名。

不过,小说、故事与历史还是有差距的。三国时期,最家大业大的就是曹魏,而创下这份大家业的曹操,“明略最优”,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刘备,“机权幹略,不逮魏武”,就是说在能力方面,刘备赶不上曹操。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连毛主席都感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这样一个人,很值得一说,但雄才伟略的事,历史书上太多了,就不提了。抛开争雄天下时的城府计谋、杀伐决断,咱们说说曹操身上一大显著特点,就是重感情、有人情味。

在三国人物中,提起重感情,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动不动就热泪盈眶的刘备,但那种见谁都能流的泪,流到动情处还要摔自己孩子的泪,违背人情,实在太假,不能动人;你可能也会想到小乔初嫁了的周瑜,但那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娶了当时的美女,详情无人了解,伉俪情深只是后人的附会。只有曹操的重感情,真有记载,读来也感人肺腑。


文姬归汉

曹操自小,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书上说他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就是行为放荡,不务正业。好像学习也很不好,但这种不好,应该是指曹操不专心于儒家经典。东汉时候,钻研儒家经典才是正业。曹操不爱学习,但一定爱看书,而且还曾是个文艺青年,要不怎能端起酒杯,就能吟诵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呢!

曹操自己文采斐然,自然也结交了许多文采斐然的朋友。其中,就有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艺分子,精通文学、音律、书法等多个领域。他比曹操年长,二人可以说是忘年交。

蔡邕本来不得志,但董卓上台后,却获得重用。听过貂蝉故事的人,都知道董卓死于王允之手。王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见蔡邕对董卓之死,流露出些许悲伤,就给蔡邕扣上了“董卓同伙”的大帽子,就下令抓了他。蔡邕死于狱中,而他唯一的女儿蔡文姬失去了依靠,在战乱中不幸被匈奴所掳,后嫁给了匈奴左贤王。

曹操平定北方后,见到许多故人,不禁想起老友蔡邕,“痛其无嗣”。后听说故人之女流落胡地,他就花费重金派人将其赎回,又重新给她选了一门亲事。蔡文姬,可不是普通的妇女,而是才女,很有乃父之风,有《胡笳十八拍》等作品流传于世。

古时候,为啥书香门第很了不得,因为有藏书。在东汉那个时候,纸张很稀有,印刷术还没诞生。书全靠手抄而成,是绝对的奢侈品,有钱都买不到。蔡邕非常“富有”,曾拥有四千多卷书,但在后来的战乱中,全部丢失了。因蔡文姬的回归,这些书才有了遗踪。在曹操的支持下,蔡文姬凭借记忆整理出四百多篇。所以,“文姬归汉”不但是佳话,还文化典籍的一次抢救。当然,这都要归功于曹操。


祭奠袁绍

曹操与袁绍是敌对者,曾在官渡进行激烈交锋,但二人,曾是少年挚友。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而闻名,但生母却是身份卑微的婢女。曹操的父亲做过太尉,位列三公,爷爷也做过高官,但爷爷却是太监,父亲被过继过来的,一个出身不明的人。二人都是高干子弟,但却都是高干子弟中的受歧视人群。共同的境遇,使二人惺惺相惜,曾结成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死党。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则趣事:当少年时,曹袁放荡于市井之间,劫持别人家的新娘,但未遂,还差点被抓。后来,二人还曾联手讨伐过董卓。

但男人嘛,始终要以事业为重。曹袁二人均有荡平天下的志向,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中,成了竞争者。官渡一战,袁绍不敌曹操,不幸败北。虽尚有实力,但袁绍却深受打击,不久就郁郁而终。后来,在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家业,自相残杀、打作一团之际,曹操趁机夺取了河北。

大战之后,曹操亲到墓前,祭奠袁绍。其间,想起往日种种,他不禁“哭之流涕”。有人说,曹操这是收买人心之举。其实,袁绍在河北,纵容豪强兼并、肆意压榨百姓,并不得民心。所以,祭奠袁绍,与收买人心无关,真正是出于真情实感。曹操真正的收买民心之举是:免去河北当年的租赋,并严厉打击豪强兼并。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袁绍墓前,想起二人创业之初,袁绍的豪言壮语,不禁悲从中来,令人感叹!


终生憾事

曹操先娶了丁夫人,后娶了刘夫人。刘夫人生下了长子曹昂和清河长公主,但不幸早亡。丁夫人无所出,就把曹昂接过来抚养,视如己出,爱如珍宝。

曹昂20岁时,跟随曹操攻打宛城。宛城守将张绣,实力羸弱,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望风而降。打宛城本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曹操的好色上。曹操看上了张绣守寡的婶婶,并纳为姬妾。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张绣降而复反,杀了曹操一个措不及防。慌乱之中,曹操的战马死于乱军之中。曹昂将自己的战马让与父亲,自己步行作战。最后,曹操的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都战死于宛城。

曹昂死后,丁夫人悲痛欲绝,始终不能释怀,常常说,“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抱怨曹操害死了儿子,都不思念。

丁夫人终日哭泣,曹操厌烦不已,就把她送回了娘家。后来,曹操又亲自去接她。她正在织布,听说曹操驾到,也不停歇。曹操抚着她的背,恳求她一块回家,她也不理不睬。一般男人尚且要面子,何况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呢。面对丁夫人的冷若冰霜,他只好转身就走,可到了窗户底下,还是又问了一句“得无尚可邪”。结合上文,意思就是,真的不打算跟我走了吗,丁夫人还是不说话。最后,曹操只得长叹一声,“真诀矣”。于是,曹操就正式跟丁夫人解除了婚姻关系,让丁家将她再嫁,可丁家不敢。

虽然还有姬妾如云,但丁夫人的离去,始终都是曹操的心结。以致,曹操在临终前,感叹平生未对不起任何人,只是对丁夫人的离去耿耿于怀,就怕死后有灵,子修(曹昂的字)问起妈妈,无法回答,即“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可不是吹牛皮,在三国乱世,曹操就是一个能扫灭群雄、安定天下的人。但就这样一个人,却有着儿女情长的一面,令人动容!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这话也从侧面说明了,在一般人的心里,“无情才是真豪杰”,没有人情味儿才能执掌一片江山。其实,这可能是人们对英雄豪杰的误读。天下,是人的天下,而人又是感情动物。无情无义,没有人性的光辉,怎么能安天下、治太平呢!人性光辉,不管在凡人、还是在英雄身上,都令人动容。一个重感情的人,不会太坏;一个有人情味的领导,不会太差!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成功的领导者,可能就与重感情、有人情味相关。古往今来都一样,一个领导者,多干点有人情味的事,自然就能收拾一片民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感情   领导   夫人   天下   河北   东汉   儒家   民心   放荡   豪强   高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