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逝世3小时后,遗体被解剖,多个内脏器官上均发现有癌细胞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周总理与世长辞,举国同悲。在他逝世仅仅3小时后,一项特殊的病理检查在其遗体上进行。

当解剖结果出来时,所有在场人员无不动容,他的多个内脏器官均已发现癌细胞,部分器官甚至已萎缩、粘连、坏死。

这份冰冷的医学报告,如同一份滚烫的无声证词,向世人展示。

这位古稀老人是以何等钢铁般的意志,为他深爱的人民和国家,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祸起萧墙

1972年5月,在周总理一次常规的尿检中,医护人员首次发现了数个红细胞。

这个微小的信号,如同一滴落入清水的墨汁,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多位专家的会诊,一个不愿被接受的事实浮出水面——周总理确诊膀胱癌。

这对于年逾七旬的周总理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然而,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医疗团队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必然”。

周总理常年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为国事殚精竭虑,日以继夜的工作,强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他的工作状态,用“日理万机”来形容都显得苍白。

他的办公桌常年堆满文件,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三四个小时,甚至更少。

会议一场接着一场,接见一批又着一批,常常是从清晨忙到次日凌晨。

他的早餐,往往是在汽车上将就一下。

午饭和晚饭,也多是边听汇报边解决。

这种长期极度缺乏休息、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透支的状态,极大地削弱了他的免疫系统,为癌细胞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温床。

起初,病魔的侵袭是隐秘的。

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特有的从容与儒雅,只是身边人发现,他偶尔会不自觉地用手按压下腹,眉头微蹙,但随即又迅速展开。

为了替新中国和人民再多建设一点,再多干一点,他选择了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与病魔抗衡,用超负荷的工作挤出更多的时间。

1973年1月,周总理的病情加重,开始出现了尿血的症状。

但他也仅仅只在玉泉山治疗了两个星期,然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当中去了。

此后,边工作,边治疗成为周总理的常态。

他将自己变成了一根两头同时燃烧的蜡烛,既要照亮被阴霾笼罩的国度,又要灼烧悄然滋生的癌魔。

这,是他战斗的开始。

病魔缠身

进入1974年,周总理的病情急转直下。癌细胞不再满足于膀胱,开始了疯狂的转移和扩散。

当年3月,他在玉泉山接受了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切除了较大的肿瘤。但这仅仅是开始。

随后的日子里,血尿变得越来越频繁,疼痛也日益加剧。为了能够继续工作,他不得不依赖越来越强的止痛药物。

他的卫生间,成了他隐藏痛苦、短暂休整的“战场”。

很多时候,他在接见外宾或主持重要会议前,需要先在卫生间里忍受一阵剧烈的疼痛,待阵痛过后,用热毛巾敷一下脸,整理好衣装,再神态自若地走出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1974年中,他的病情已经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控制。

6月1日,他不得不告别了他居住和工作了25年的西花厅,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

在这里,他经历了大小手术共13次。每一次手术,都是对他衰迈躯体的又一次重创。

然而,医院的病房并没有成为他休养的港湾,而是变成了另一个形式的“办公室”。

病床上、手术台旁,堆放着厚厚的文件和书籍。他在输血的同时批阅报告,在手术间隙召集负责人谈话。

据不完全统计,从住院到1976年去世,他与人谈话220次,接见外宾63次,开会32次……

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个生命在最后边缘的奋力燃烧。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他的体重只剩下61斤。

昔日那个风度翩翩、神采奕奕的美男子,已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

他虚弱得连说话都困难,需要工作人员俯身到嘴边才能听清。即便如此,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福祉。

1975年1月13日,他拖着病体,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当他用尽全身力气做完报告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声音,是他用生命最后的气力,为国家吹响的进军号角。

这一刻,他已不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位在生命终点线上,为国家命运进行最后冲刺的战士。

回天乏术

1975年秋,周总理的病情持续恶化。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至他的结肠、肝脏、肺部甚至骨骼。

持续的剧痛,使得镇静和止痛药物的效果越来越差。他时常陷入昏迷,偶尔清醒时,思维却依然清晰。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与病魔的搏斗是惨烈的。

他从未因疼痛而发出过大的呻吟,最多只是紧锁眉头,咬紧牙关。

这种坚韧与克制,让所有医护人员都心疼落泪。

他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他一再叮嘱不要保留骨灰,不要占一块地盘。

这是他彻底的、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的最后体现——生为人民服务,死后亦要回归人民。

他还惦记着许多人。

在偶尔清醒的片刻,他会问起其他人的工作是否顺利,关心中国台湾省的老朋友,询问云南锡矿工人的矽肺病是否得到改善……

他的心里,装着他所能想到的一切人和事,唯独没有他自己。

1976年1月8日,在与癌魔进行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漫长而痛苦的拉锯战后,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近八十载的人生,他生命最后时光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忍耐、每一次工作,本身就是最铿锵的遗言。

他逝世3小时后,周总理的遗体被送至北京医院太平间安放,按总理的遗愿,他的遗体将被解刨,为中国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

而最终解剖结果震惊了所有人,他的各个内脏器官均已出现癌瘤转移。

数位医护人员当场就哭了出来,他们难以想象,总理的最后时光究竟承受了怎样的剜心之痛啊!

这份解剖报告,是一份最残酷的证明。

在最后几年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那个日渐消瘦但目光依然坚定的身影,究竟承载着什么?

它不仅是一份医学报告,而是一座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不朽丰碑。


参考文献: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旅程——周恩来在病中,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02月03日

周恩来在病中,人民网-理论频道,2020年07月21日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600天:共做过大小手术13次,中国青年报,2014年12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癌细胞   遗体   内脏器官   周恩来   生命   工作   病魔   病情   报告   手术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