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任性吃?当心年老医院成家!真相来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刚吃完饭没多久,却还是忍不住吃点小零食解解馋;

加班到深夜,不自觉就点了一堆高热量外卖,抚慰疲惫的身心;

对某种食物有着强烈渴望,只要吃不到就抓心挠肝,非常难受……

心理学博士珍妮弗·泰兹指出,这些都是“情绪化饮食”的表现。

现代人大多生活压力大,不知不觉就会在情绪驱动下,胡吃海喝,填补内心的空虚。

再加上受到诸如“吃好喝好,快乐不倒”“唯独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等网络金句影响,我们更容易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放纵自己。

可是,多吃未必是福。

就像有句玩笑话说的:

人生就那几碗饭,谁先吃完谁先走。

40岁以后,少吃。

为什么吃得越饱身体越糟?

很多人会有这样扎心的发现:

年轻时,吃嘛嘛香,怎么炫饭都不发胖;

但中年以后,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蹭蹭上涨,偶尔吃多了,还觉得胀气、难消化。

为什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中年人的代谢能力下降了。

研究发现,过了30岁,新陈代谢每10年就降低5%。

而且人体葡萄糖的最大消耗者——肌肉,总量也会逐渐减少,20-50岁间,会流失约10%-15%。

这也意味着,吃同样的食物,能量会更容易在体内储存起来,导致营养过剩和肥胖。

看过这样一张图:

来源:网络

25岁之前,人体肥胖率很低,不会超过22.4%;

这也意味着,吃同样的食物,能量会更容易在体内储存起来,导致营养过剩和肥胖。

看过这样一张图:

而25-34岁,人体肥胖率会飙升到33.5%,并且在35岁-74岁前逐渐上涨,直至达到47.1%的最高峰。

人到中年,身体不比当年,多数人的器官机能逐渐退化,代谢也日趋放缓。

再像年轻时那样胡吃海喝,只会加重身体负担,给健康埋雷。

想起前段时间,刷到的一则热搜:

#宁波一女子因暴饮暴食辞职#

原来,宁波的薛女士,因为工作压力大,常常报复性进食,短期内体重飙升了40斤。

习惯吃东西解压后,她发现自己根本控制不住食欲,只要不吃,就浑身煎熬。

有一次,薛女士一餐连吃了5包吐司,出现严重的胃痛胃胀现象。

就医后,她被确诊二型糖尿病,还患上中度抑郁症。

为了治疗和养病,薛女士只能辞去了工作。

来源:头条新闻

听过一句扎心的话:

“年轻不养生,年老养医生。”

见过很多人,总爱暴饮暴食,不把身体当回事。

殊不知,每一次的放纵饮食、每一餐的毫无节制,最终都会变成回旋镖,扎到你自己身上。

想起我的表叔,因为工作压力大、应酬多,前些年就被查出脂肪肝。

医生建议他控制饮食,但他总不当一回事,依然每周至少五次应酬,有时还会点各种油腻外卖。

去年开始,他经常饭后胃胀、反酸,偶尔出现上腹隐痛。

一天公司庆功宴,表叔像往常一样胡吃海塞。

回家睡下后不久,剧烈的腹痛就把他从梦中惊醒。

妻子发现时,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捂着肚子在床上打滚。

后来表叔被送到医院,被诊断出是高脂血症胰腺炎,还伴有重度糖尿病。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抵抗不住美食诱惑,在各种应酬场合放纵味蕾。

殊不知,你对身体怎么作,未来它就会怎么发作。

长期过度放纵食欲,不重视身体发出的警报,迟早有一天,病痛会接踵而至,击溃健康的防线。

你怎样吃,就拥有怎样的身体

国际权威研究一直有这样的结论:

适当减少饭量,可将健康成人的衰老速度减缓2%~3%,死亡风险降低10%~15%。

耶鲁大学也研究发现,每天减少14%的热量摄入,多个生理指标都会变年轻,相当于寿命被拉长28%。

对中年人来说,吃得少一点,饮食节制一些,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

来源:视觉中国

作家林宛央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曾经,她因为工作忙碌,加上经常在外吃饭,有了过劳肥的趋势。

尤其过年期间,她的体重更是飙升了8斤,连医生都说她是隐形胖子,要减减肥了。

此后,她开始控制饮食。

吃饭坚持几大原则——少油、少糖、少盐、少精致碳水。

油选的是亚麻籽油、橄榄油,为了减少隐形热量摄入,她几乎不到外面吃,奶茶和饮料也都戒了。

就这样过了三四个月,她的体重减了10斤。

后来她坚持规律运动,又成功减掉了5斤。

吃得干净健康后,她发现身体非常舒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焕然一新。

最重要的是,上镜也好看了很多,整个人都散发出清透与活力,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人到中年,健康是吃出来的,状态是养出来的。

重视饮食的清淡,才能让肠胃卸下沉重的负担;

控制热量的摄入,才能让身体拥有轻盈的状态。

来源:视觉中国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曾分享过自己的养生秘诀:

“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

饮食上不吃荤菜,不吃油煎食物,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等。”

正因为长期坚持清淡健康的饮食,周有光活到了112岁高龄。

正如古人在《当食自喜》里写道:

人言少吃多滋味,此是尊生第一方。

养生之道,正在于恪守有所节制的饮食习惯,不放纵口腹之欲,也不沉迷美馔佳肴。

毕竟,粗茶淡饭里藏着长寿的密码,低油低糖里蕴含着养生的良方。

当一个人,懂得用理性克制食欲,也终将收获岁月馈赠的健康与从容。

想要活得好,就别吃太饱

曾听过一个医生说,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里,他最担心的,就是中年人的身体。

为什么?

因为年轻人身体耐造、基本不用愁;老年人虽然身体机能衰退,但他们知道保养。

只有中年人,明明身体在走下坡路了,却还不自知。

尤其饮食上,很多人依然延续着年轻的习惯:

顿顿重油重辣,聚餐必喝啤酒,还总爱点烧烤、奶茶解压。

一个不小心,脂肪肝、糖尿病、大肚腩,就接踵而来。

人到中年,怎样吃,才能吃出健康身体?

4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来源:视觉中国

①细嚼慢咽

你知道吗?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大脑要经过20分钟,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

很多人之所以暴饮暴食,往往不是食量大,而是因为吃太快,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吃过度了。

想要控制食量,就要吃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吃早饭建议不少于15分钟,吃午饭和晚饭控制在30分钟左右。

试着让进食节奏慢下来,人也可以更好地品味一蔬一饭的滋味,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感受到治愈和幸福。

②保持“饥饿感”

俗语说的好:

六分饱延寿命,七分饱防大病,八分饱刚刚好,九分饱富贵病,十分饱要人命。

食不过量,往往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我们怎样判断自己吃了几成饱?

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自查:

六分饱:不饱也不饿,吃下一餐之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

七分饱:进食速度开始变慢,虽然没觉得很饱,但把食物撤走,也不会觉得有太大遗憾。

八分饱:已经饱了,但还能再吃一点点。

九分饱:还能再吃几口,但因为肚子已经满了,所以每一口都觉得是负担。

十分饱:饱腹感很强,一口也吃不下了。

心血管疾病专家张运曾说,吃饭时保持一些饥饿感,能够启动体内的长寿基因。

学会控制食量,有节有度,才能给肠胃减轻负担,让身体焕发持久的活力。

来源:视觉中国

③调整进餐顺序

健康的吃饭顺序,应该是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这样有利于控制血糖,也能够实现热量最小化,和饱腹感最大化。

《轻断食》一书还建议,千万不要在餐后吃水果,而是要放在餐前吃。

因为主食里的淀粉、蛋白质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被消化,如果饭后吃水果,水果容易在肚子里面发酵,产生胀气。

想要吃得舒服,就在正餐前,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

既能防止肚胀,也促进消化。

④少在外面吃

爱荷华大学曾对3.5万个成年人,进行了近8年的跟踪随访。

发现每天至少在外面吃两餐饭的人,死亡风险会增加49%。

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癌症死亡率多达67%。

而这类人群,体重指数也会比常人高很多。

为什么?

因为外面的餐食,大多高盐高脂高热量,而且食物搭配比例不均,容易导致人体营养失衡。

很多人觉得吃外边的东西,美味又省时间,但其实,它的性价比是最低的。

在餐馆吃一顿火锅的钱,够买两三箱牛奶;喝一杯奶茶的钱,够买几十个鸡蛋。

与其在外面吃,不如自己下厨,省钱的同时,也能为健康储蓄资本。

当然,控制饮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益身体。

但也想提醒一下大家:

不能罔顾健康,一味节食。

见过很多人,为了减肥,每餐只吃水果蔬菜,甚至只喝水。

结果导致免疫力低下、脱发、抑郁,有些女性还会出现停经症状。

营养专家夏萌在《你是你吃出来的》一书中指出,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导致大脑退化

因为人脑里有70%左右的类脂,如果从食物中获取不到足够的磷脂、胆固醇,轻者会记忆力下降,重者会出现老年痴呆。

吃饭不是越少越好,注重适度和均衡,才是保持健康的长久之道。

愿屏幕前的每个人,都能吃好每顿饭,在烟火气里,养护健康身体,慢享人间清欢。

与大家共勉。

作者:竹西,爱读书,爱生活。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养生   当心   任性   真相   年轻   医院   身体   健康   食物   饮食   来源   表叔   吃得   饥饿感   体重   肥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