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蒙自市2025年“桥连四海 味聚匠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自过桥米线培训班结业点评暨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在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举行。活动现场,嘉宾云集,来自各地的学员、专家、学者以及美食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寻蒙自过桥米线的传承与创新密码。
本次培训6月30日开班,至7月8日结束,为期9天。培训期间,40余名来自省内外的学员怀揣着对蒙自过桥米线的热爱,齐聚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他们当中,有立志将过桥米线技艺发扬光大的餐饮从业者,也有对非遗满怀热忱的创业新人。不同的身份背景,却因共同的目标汇聚于此,开启这场知识与技艺的探索之旅。
“这次培训,是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米线的制作技巧,还在经营管理和产品流程的细化与优化方面收获颇丰。”参训学员刘源源说道:“蒙自的过桥米线,不仅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在食材选择、烹调方法和食用方式上,也独具匠心,远超国外美食。”
除了课堂学习,培训还安排了丰富的拓展课程。考察、参观、讲解、讨论等活动,让学员们走出校园,走进蒙自过桥米线的发源地,深入当地的知名米线店和食材市场,亲身感受过桥米线的文化氛围,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与制作经验。网络营销课程紧跟时代步伐,帮助学员们掌握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技巧,为蒙自过桥米线的推广与传播开辟新路径。
“我们挑选了很多在外地难以见到的食材,学习了如何应用这些食材,学到了很多知识。这能帮助我们企业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更好地呈现产品。”参训学员袁小涛表示。
培训期间,学员们在蒙自市进行实地研学交流。他们探寻过桥米线的历史渊源,拜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聆听古老的传说故事,感受这座城市与过桥米线之间深厚的文化羁绊,为自身知识储备与技艺提升注入新活力。实地研学不仅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更让他们在与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汲取灵感,为蒙自过桥米线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现在蒙自米线不仅走向全国,还走向了全世界。这次学习让我们饮食从业者更深入了解蒙自文化和蒙自过桥米线文化,以便在每个城市的门店里,通过墙体、电视机、自媒体等渠道,更好地呈现和精准表达蒙自文化,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更深入地了解。”参训学员袁小涛说道。
在结业点评环节,学员们畅谈这几天的所学所得所感,纷纷表示要以传承非遗为己任,不断提升自身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蒙自过桥米线的传承与发展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实现“非遗保护+文化振兴+技能就业”的共赢局面贡献力量,让蒙自过桥米线这一古老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一直在思考,云南过桥米线的根、魂和形分别在哪里。这次培训让我找到了答案。云南过桥米线的根,源于蒙自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西南联大、状元之乡等文化基础,有文化才有生命力,这就是我们的根。好喝的米线汤和好吃的米线,是过桥米线的魂。”参训学员徐能表示。
结业点评后的成果展示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展示区宛如一个过桥米线的艺术殿堂,学员们的作品琳琅满目,每一道都凝聚着他们这9天来的学习成果与心血。在现场制作区域,学员们各显神通,有条不紊地展示过桥米线的制作过程。他们将精心挑选的食材一一摆放整齐,新鲜的蔬菜生机勃勃,鲜嫩的肉片色泽诱人。
“过桥米线好吃的关键,在于好的食材和好的技艺传承。目前我们所有门店都坚持几个原则:第一,汤必先熬;第二,鸡油必沸;第三,汤碗必烫。’参训学员徐能说道:“我们从能切实感受到的温度和食材出发,为客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把过桥米线做好的基础。”
此次培训中,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们还为蒙自过桥米线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他们建议加强产业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和质量规范,确保每一碗过桥米线都能保持高品质的口感和风味;在保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的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发展等。这些意见建议凝聚着学员和美食爱好者们的共同心愿:让蒙自这碗充满匠心与文化底蕴的美食,香飘四海,味聚天下。
记者:陈文刚、薇薇、刘思羽(实习)
编辑:肖金兰
审核:王丽萍、李青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