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纸笔化刀枪 文光耀燕城——寻访抗战烽火中的新闻出版之城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金鹏 永安记者站 林丹

八十余载光阴回溯。当破碎的山河笼罩于烽火之中,救亡的呼声响彻神州之际,在层峦叠嶂拱卫的闽中腹地,文化从未沉默。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别称燕城。抗战时期,永安作为战时省会达七年半之久,东南半壁的文化精英汇聚于此,大量的报刊和出版社应运而生,被称为“新闻出版之城”。永安因抗战文化与陪都重庆、西南边陲桂林遥相呼应,成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烽火岁月中,一大批中共党员、文化名人、爱国进步人士,将纸笔、油墨化为打向日寇的枪弹,将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人民的苦难与觉醒,书写为声震全国的不屈战歌。

省会内迁

闽中山间的“文化方舟”

走进永安市博物馆,一张放大版的《福建新省会全图》详细记录了当时永安城区内的街巷、城墙、河流、山体等信息,格外引人注目。

仔细观看这张绘制于1938年的地图,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空之门,那段不能忘怀的抗战历史在眼前徐徐展开……

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东南沿海也难逃日寇铁蹄的蹂躏。1937年10月26日,金门失陷。战争的阴霾迅速逼近福建沿海,省会福州风雨飘摇,形势岌岌可危。

经过前期调研勘察,位于闽中的山城永安成为福建省政府内迁的最适宜之地。1938年4月29日,省政府各机关单位、学校、团体机构开始陆续迁往永安,使这座人口仅7万多的小山城一跃成为福建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基于永安城较为安定的现实条件,加上当时的省政府主席陈仪和刘建绪相对开明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少教授、学者、专家和文化界爱国人士纷纷奔赴这东南一隅,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使得永安的新闻出版事业日益兴旺。

据统计,战时的永安,先后产生大小出版社39家、近20个编辑单位、4家新闻通讯机构,以及新闻学会、文化学术团体40余个。先后编辑出版了13种报纸、150多种期刊和800多种各类专著,其中各种丛书、丛刊近40套。有鲁迅、高尔基、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等名家作品在永安进步刊物发表。这些读物多数能够配合形势以抗日、民主、团结为主题,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抗日战争。许多作品和专著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学术价值。

“一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山城永安,一下成为福建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东南半壁的文化名城。”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翻阅着史料感慨道。

抗战时期,永安使用的蜡纸筒。(永安博物馆收藏)

文化抗战的盛景,亦可从永安造纸业的兴盛中窥见一斑。永安是“中国笋竹之乡”,盛产毛竹。抗战爆发后,由于港口封锁,洋纸无法输入,而永安的新闻出版物众多,急需大量纸张,土纸产业应运而生。

抗战时期,改进出版社使用的手摇踏板印刷机。(永安博物馆收藏)

作为刊印文章、著作的载体,永安土纸在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3年,由永安东南出版社印制的郭沫若译著《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两本书,因纸张精良、印刷清晰获郭沫若盛赞。为此,郭沫若又将他花了14年心血的力作《先秦学说述林》从重庆寄到永安出版。

如今,以竹子为原料的土纸已难觅踪迹,但一根根翠竹已“长成”上百亿元的大产业,成为永安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当年文化战士们以笔为枪的呐喊,仍在林深竹茂的群山中回响激荡,代代相传。

笔伐日寇

不惧轰炸的光辉旗帜

省会内迁永安积聚了人气,也使永安成了日军轰炸的焦点。即便地处福建内陆山区,整个抗战期间,永安仍遭日机13次无差别轰炸,永安人民受到重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郭人民半已非。”1943年11月4日下午1时左右,16架敌机再次轰炸永安城区,无差别滥投爆炸弹和重磅燃烧弹,先在桥尾一带投弹,炸死10多人,后又掷下百余枚燃烧弹,导致城区基本被焚毁殆尽。

11月6日,《东南日报》以《永安浩劫》为题报道:“……敌机全部炸弹乃于数秒内一倾而下,有之即欲毁灭地面一切而已,广约二方里之繁盛区,荡然灰烬,损害之重,为本省前所未有。”

如今,每年的11月4日,凄厉的防空警报声都会响彻整个永安上空,警示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敌人的炮火可以封锁山河,却封不住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一次次的轰炸让民众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坚定了永安人民一致抗战的决心。”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表示。

距城区3公里的霞鹤村(原名虾蛤村),黄氏宗祠修葺一新,不远处一段残垣爬满青藤。80多年前,改进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就在这古祠内笔耕不辍,一台台印刷机彻夜轰鸣。

改进出版社发行的《现代青年》。(永安博物馆收藏)

改进出版社创办于1939年2月,由著名左翼作家黎烈文任出版社社长兼发行人。为躲避敌机的轰炸,改进出版社的编辑部和印刷所选择在霞鹤村这座小村庄落脚。

该社先后编印《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战时木刻画报》等固定期刊,一年行销本社图书杂志37.7万册,是当时永安规模最大的出版社。

位于永安霞鹤的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罗联永 摄

走进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聂书专的收藏室,一本本泛黄的刊物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迎面而来。聂书专长期研究永安抗战历史,收藏了多本改进出版社的刊物和书籍。

这些刊物中有一些是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抗战胜利后,很多在永安求学的学生将购买的刊物带回家乡。现如今只能从其后人手中得到,可见其影响之深。

不惧敌机轰炸的威胁,一本本带着墨香的刊物成为“无声的冲锋号”,将思想的火种撒向大地。以改进出版社为中心的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几乎贯穿于整个全面抗战时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的广泛支持,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永安与战时的重庆、桂林、昆明等地互相配合,遥相呼应,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繁荣东南文化、振兴中华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东南抗日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

永安大狱

胜利前夕的至暗时刻

抗战时期,先后到永安工作的中共党员有60多位。他们在永安隐蔽战斗,充分利用政府创办的各种报纸、期刊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为推动永安抗战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创办的《老百姓》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报纸,也是永安开展抗战文化活动最早的刊物。该报大量刊载抗战时事新闻,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行量甚至超过当时在南平印发的国民党党报。

1939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诞辰时,《老百姓》发表了一篇题为《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社论,打中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痛处。该报随后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合计仅出版100余期。

此后,由于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国民党顽固派开始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制造事端,限制和取缔各种抗日活动。到1942年底,大量刊物被迫停刊。一度欣欣向荣的永安抗战文化活动随即趋向低沉。

1944年6月羊枣到永安后,把进步文化活动推到了新的高潮。

羊枣,本名杨潮。1933年经周扬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永安后,羊枣担任省政府参事及《民主报》主笔,并创办了著名进步刊物《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羊枣的文章观点鲜明,文笔犀利,预见性极强,对国内外大事时常都能作出准确判断。

1945年,羊枣(左二)与福建美国新闻处国际联欢社同事合影。(聂书专收藏)

他在发表于1945年5月的《从柏林到东京》一文中写道:“如果苏联参战,如果美空军对敌国本部战略轰炸特别有效,如果我军反攻有力,日本在总攻发动后或甚至以前,都可能投降。”3个月后,预言被证实,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然而,精准预言了抗战胜利时间的羊枣,却没有等来胜利的甜蜜,反而身陷囹圄。

1945年7月,就在抗战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在永安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永安大狱”,先后逮捕了29名爱国人士,羊枣不幸被捕。在狱中,特务对羊枣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

1946年1月11日,羊枣在杭州监狱被迫害致死,年仅46岁。

消息传出后,国内外新闻界大为震惊。《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都用醒目的标题,刊登《名记者羊枣于1月11日死于杭州狱中》的新闻,并连续报道全国各地悼念文章和各界的抗议声明。

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并没有因为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镇压而消失,反而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国内外进步民主力量的强大声援,继续向前发展。

在中国新闻史上,永安占据着独特位置。另一位新闻领军者邹韬奋在这里出生、成长。邹韬奋和羊枣,一个生长于斯,一个战斗于斯。

2024年7月24日,永安市“邹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66幅有关邹韬奋、羊枣创办刊发的进步刊物,吸引了众多新闻从业者前来参观学习。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抗战精神熔铸的文化丰碑,早已融入民族血脉。铭记永安文化抗战的历史,不仅为缅怀以纸笔斗争的革命先辈,更为擎起那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前行长路,用行动向那段历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编辑:杨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印迹   刀枪   新闻出版   烽火   力量   文光   永安   抗战时期   文化   刊物   出版社   永安市   文化活动   郭沫若   福建   顽固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