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闭藏,藏的是什么?


编者按:水始冰,地渐冻,万物进入收藏的季节。立冬闭藏,藏的是什么?严冬里的一次晨练、一件衣裳、一碗汤羹,都藏着“闭藏”的智慧,本文将跟大家一起探讨冬日养藏之道。


本期作者:徐文兵

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马世琦先生,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


立冬必藏


先从“立冬”这两个字说起。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二十四节气当中,四季的开始都被称为“立”。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先立住脚,站稳了才能谋求发展;等发展到了顶峰,就称为“至”了,四季当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是本季的顶峰。“立”和“至”就是八节,凡是“节”都是不容易通过的、气机变化明显的,很多人容易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发病或者病情加重。


再看冬这个字,《说文解字》上说:“冬,终也。”是结束终了的意思。”、“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经过春生、夏长、秋实以后,到了冬天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枯死了。来年发青吐芽的是它的子孙后代,而不是它自己。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则进化了一步,通过落叶、收敛、闭藏,对抗严寒冰霜,来年还能推陈出新、继续欣欣向荣。有些动物,比如昆虫、蛇、狗熊通过冬眠来保存自己的能量,而鸟儿则是通过逐日飞翔迁徙来躲避严寒。


人是万物之灵,不会像动物那样迁徙或冬眠,而是通过人为改善起居环境,来达到御寒、保温、健康生存发展的目的。冬天我们要穿棉衣、烧火炕、烧暖气等,同时要歇冬、猫冬,有意识地减少外出和活动。


所以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在冬天就是养藏。《黄帝内经》中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应该“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这就是说冬季天气寒冷,万物都处于收敛闭藏的状态中,所以冬天的作息安排,应该是早睡晚起,避开阴寒之气,等太阳升起,有了阳光再出来活动。


所以,要给习惯了晨练的老年朋友提个醒:在冬天,需要歇冬、猫冬有意识地减少外出;不要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门晨练,锻炼身体最好还是等阳光充足后再出来,以达到去寒就温的目的。别看这个事情很简单,但却非常关键。

闭藏的反义词是开泄,也就是说在冬天要把自己包裹得严实一些,不要袒胸露怀,不要穿露脐装,一句话别着凉、别把自己冻着了。


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女性为了美丽不惜冻人,她们嫌冬衣臃肿肥大,掩盖了自己的身段,所以在冬天依然是衣着单薄。有的人自称出门开车有空调,到了单位有暖气所以穿得少。殊不知,寒邪伤人,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在出门上车、下车进门的这段时间足够了。而且一冷一热、忽冷忽热的刺激更容易伤害身体、诱发疾病。


很多女士喜欢穿靴子,觉得又漂亮又保暖。无论是靴子配裤子还是裙子,中间裸露的恰恰是人体最薄弱的膝关节。人体的关节是气血最不容易流通的地方,所以用关和节来命名。平时我们可以摸摸大腿、小腿是温的,而膝盖往往是凉的。很多人受了风寒湿邪,出现腰腿疼痛之前,都是先出现关节疼痛。


冬天不闭藏的结果,就是先耗伤自己宝贵的阳气,接着就是外来寒邪入侵到体内,有人会反复感冒发烧,有的会出现经常的肌肉骨骼疼痛,有的会出现痛经,有的人面部和皮肤会出现黑斑、黑点,寒气入血入脏腑以后不仅会导致行动过缓、瘀血,还会导致人出现阴寒负面的精神情绪。


在立冬当天即便气温不低,我们也应该知道冬天来了,有意识去防范。等到自己觉得冷了再加衣服的时候,往往就已经迟了。学习二十四节气,就是要先知先觉。


冬 寒


秋天要预防秋燥,那么到了冬天要注意什么呢?答案也是两个字:冬寒。


当四季当中出现的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过于剧烈时,中医称为“六淫”,淫是过度、过分的意思。相对于人体的正气而言,正常的气候变化显得过分过度的时候就会伤害人体,造成疾病。六淫造成疾病也带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特点,在冬季,就是寒邪偏多,尤其是在北方更为明显。


寒湿属阴,容易伤害人体的阳气。人们常说的阴寒,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个性质。寒邪的主要发病特点是凝滞、收引,这是什么意思呢?来看看外在表现就知道了。


首先,中了寒邪以后人体会不由自主地蜷缩,肌肉、肌腱收紧,会打哆嗦,上下牙床直打架,这都是人体本能的减少散热和产生热量的反应。而当人的肌肉、肌腱收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筋挛和疼痛,比如人在受寒之后会很容易出现小腿肚抽筋。另外,筋挛还会产生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这样就容易导致局部的冻疮、冻伤甚至坏死。


其次,寒邪会造成人体机能的下降和衰退,人的心率、体温也会慢慢下降,逐渐陷入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有的人甚至会一睡不醒。家里有心脏病患者的朋友,到了冬天就更要格外小心,因为寒邪进一步可以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脑梗,直接危及人的生命。


有人可能知道,东北有三怪,其中一个就是“生了孩子挂起来”。这是因为过去东北都烧火炕,直接把孩子放在炕上,容易过热生病;而自然界中,热气都上升、寒气都下降,所以放在地上的话容易过寒生病;于是把篮子挂在房梁上,使篮子稍高于火炕,再把孩子放进去,这样既暖和又不会太热。由此也能看出,寒邪是从下面侵害人体的。老百姓有句俗话“寒从脚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想御寒,首先要注意腿脚的保暖。



有一本伟大的中医著作,专门论述了治疗寒邪所致疾病的方法,这就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军阀混战导致饥馑遍地、瘟疫流行,很多人由于食不果腹、体质下降,抵抗力削弱,死于外感风寒。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的家族也不能幸免,家族中200多人死了2/3,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又占到7/10。


于是,张仲景总结前代医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揭示了寒邪侵害人体的六个阶段,并制订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后世医家治疗伤寒病制定了规范,提供了方法。


华佗称《伤寒杂病论》“此真活人书也”!


《伤寒论》告诉我们,人体抵御寒邪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贯穿人的头颅后背、腘窝和足小趾外侧。寒邪入侵膀胱经以后,人就会出现恶寒、高烧、腰背痛、后脑勺痛等症状。


要保护好膀胱经,就要养成晚上用热水泡脚、烫脚的习惯,不给寒邪留余地。


另外,在北方睡火炕、在南方对着火塘烤后背都是温煦膀胱经的好方法。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可以经常在家里做做日光浴,让阳光透过玻璃晒在后背上,直到全身发热、打几个喷嚏出来,这样也同样能够达到目的。古人把这种方法叫作天灸。


补 益


我们说冬天要“闭藏”,如果闭藏不住,就会出现开放泄漏,导致流失精气,后被寒邪入侵。冬天补身体、补漏洞也要“对症下药”,就像我们做饭的锅漏了,先要找到缺口一样,不然放再多的好东西进去,也是枉然。


那么,如何诊断人是否存在漏的现象呢?我们一步步来看:人身有三宝——“精气神”,养精蓄锐,吝精惜神的人会健康长寿。而漏精、漏气、漏神的人,生命的质和量就不高。


先说精,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髓,它能化生成人的各种体液。如果人流失体液,就属于漏精。比如慢性出血、女性月经淋漓不断、男性的遗精都在此列。有人会在晚上入睡后出汗,甚至搞得衣被全湿,中医称为盗汗,有人会不停地流口水,有的人会迎风流泪等,这些都是漏精的表现。


所谓漏气,是指人的腠理只开不合,卫气失去了保卫自身的功能,这些人身体总是发着低烧,对风寒特别敏感,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甚至裹着被子,但还是怕冷,容易反复感冒。这些人的气都消耗流失在外面,所以没有精神体力去做事情,稍微活动或做点事情,体温马上就上来了。


所谓漏神,轻的叫走神,中度的叫恍惚,重的就是魂不守舍、失魂落魄。因为失去了作为物质基础的精和作为功能支撑的气,慢慢人的心神就会受到损伤,注意力难以集中,丧失兴趣、欲望,出现健忘、入睡困难、浅睡多梦甚至早醒。


出现了漏的情况,就要去补。很多人以为,要补就是要吃人参等“补药”,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我小时候在母亲的指导下背诵《药性歌括四百味》,其中第一味药就是人参。歌诀是这样的:“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我曾经一度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人参可以增强人体的元气,估计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的,以至于有了人参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传说。然而通过后来的学习,我了解到事情并非如此,元气是有限的,用完了就完了。


那么,人参大补元气是什么意思呢?在人临死的时候,会呈现“漏”的极端状态,元精元气流失,元神也随之消亡,会有出气多,进气少,汗出如油,四肢冰凉并帖逐渐向心蔓延的症状。在这个时候,赶紧熬上参汤给病人灌下去,能够暂时补住漏洞,挽回即将脱散的元气。


很多人迷信补药,以为可以依赖补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服用了很多类似兴奋剂的催欲药物,不仅没有达到涵养精血的目的,反而提前透支了潜能,缩短了寿命。您看历代皇帝,尽占天下的美食良药,结果大多夭折短命,平均年龄不到40岁,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我们平时怎样进补比较合理呢?概括中医营养学思想,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本文章节选于《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更多道地食材,尽在格物知味


- THE END -


《纪录中医》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版权归权归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纪录中医》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养生   立冬   冬天   人体   目的   中医   人参   元气   风寒   黄帝内经   补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