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世界钱景说
编辑/世界钱景说
2025年11月17日,瑞幸咖啡美股盘前晒出的Q3财报,直接让行业。
总营收153亿元,还实现了12.8亿元净利润,股价比起2020年的1.54美元,硬生生涨了24倍多。
更让人关注的是,几天前瑞幸CEO郭谨一公开说,正在推动重回美国主板上市。
谁能想到,五年前那个因造假从纳斯达克退市、付了巨额罚金的瑞幸,能有今天的翻身仗。
而这背后,除了大钲资本的主导,还有个鲜少被提及的名字IDG资本。

要知道,2022年IDG入局时,瑞幸还是市场避之不及的“弃子”,这家常被说“稳健”甚至“保守”的机构,为啥偏要在这个时候“趟浑水”?
2021年末到2022年初的瑞幸,刚从造假风波里喘口气,公司层面还没实现盈利。
那会儿新消费投资的热度也凉了下来,质疑声一片。
原创始人陆正耀质押的股权被清算,司法拍卖成了唯一的投资窗口期。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说,他们对瑞幸的留意,打从瑞幸刚成立就有了。

本来想早点入局,但当时瑞幸创始团队释放的融资空间太小,一直没找到机会。
造假风波后出现了裂隙,IDG团队立马盯上了,开始系统性验证瑞幸的真实经营情况。
他们的调研方法说起来有点“笨”,却格外实在。
门店一开门就收集小票,就为了核实价格和杯量数据。
后来还联合第三方,花了一两个月时间,跑了几十家门店实地走访。

这种细致程度,在当时的投资圈里真不多见。
调研结果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一方面,瑞幸的销量没因为风波出现断崖式下跌,消费者该买还买;另一方面,瑞幸慢慢减少了高额补贴,通过调整折扣和优惠券悄悄提价,用户和销量居然还在涨。
这就说明,大家对瑞幸咖啡的需求是真的,而且不是只图便宜。
如此看来,造假风波冲击的是资本市场信心,跟消费者手里的咖啡杯没啥关系。

IDG团队判断,瑞幸的门店网络、数字化系统、品牌认知和管理团队都是健康的,只是之前用短期补贴培育咖啡消费习惯的策略错了。
2022年初的这次交易,相当于把优质资产从错误策略里剥离了出来。
更关键的是,IDG看到了瑞幸的规模潜力。
当时瑞幸门店还不到6000家,他们测算后认为,这个数字远没到天花板,至少能开到2万家,3万家会更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预判一点没错,现在瑞幸门店已经超过2.9万家了。
中国咖啡市场的下沉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些年下沉市场的咖啡门店增速,比一线城市快不少,越来越多人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
IDG押注的不只是瑞幸的模式,更是这个广袤市场的复制能力。
投资瑞幸对IDG来说,可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

牛奎光自己也说,他们内部都觉得这个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关乎的不只是一笔投资的盈亏,更是IDG的声誉。
一家向来爱惜羽毛的机构,敢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押上声誉,这背后肯定不是一时冲动。
不光是瑞幸,IDG在其他赛道也没少干这种“反着来”的事。
投资拓竹科技的时候,消费级3D打印机还被当成只有资深玩家才会用的小众工具,很多机构都觉得这东西使用麻烦、失败率高,算不上真正的产品。

但IDG偏偏看好以陶冶博士为首的工程师团队,认定他们是行业颠覆者。
等拓竹科技的第一款原型机出来,证明3D打印机也能简单易用、快速可靠时,IDG立马追加了两轮投资。
现在桌面3D打印机成了全球增长最快的专业消费产品,拓竹科技也成了这个领域的核心玩家。
在运动相机领域,GoPro曾经是绝对的霸主。
IDG却重注了由90后创始人刘靖康领导的影石Insta360,最后还成了它最大的外部股东。

牛奎光说,他们相信新一代年轻人的产品感知、审美和全球视野。
现在影石在全球运动相机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份额越来越高。
文旅赛道上,IDG也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新消费泡沫期,很多机构都追捧短期现金流项目,IDG却砸130亿投资了宜兴窑湖小镇。
这个项目是雅达创始人蒋建宁和乌镇景区创始人陈向宏联手打造的,本来规划得挺好,没想到刚启动就遇上了疫情,工期一延再延。

内部压力肯定不小,但IDG没放弃,反而想办法继续融资,找当地资源一起支持。
熬了五年多,2024年12月窑湖小镇正式开园,不到一年就完成了3.65亿元的年度营收目标,还拿了国家级文旅奖项。
负责这个项目的IDG资本合伙人李建光说,别人觉得周期长、风险高不敢投,他们却看到了反共识的价值,市场竞争少,长期来看稀缺性会让价值越来越大。
其实IDG的反共识,从来都不是盲目冒险。

三十多年的投资经历,让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逻辑。
一方面是细致到近乎笨拙的尽调体系,不跟风、不盲从,只相信一手数据;另一方面是足够的耐心,愿意陪伴企业长期成长,等待泡沫散去、价值回归。
IDG资本合伙人连盟就说,人生最重要的是长期陪伴。
这种理念不仅用在对待创始人身上,也体现在对资产的态度上。
在瑞幸的投资里,IDG的认知也在跟着公司变化,一开始关注利润率,后来慢慢意识到,咖啡行业里规模才是核心壁垒。

当然,IDG也不是没踩过坑。
新消费浪潮里,投资虎头局就成了一次彻底的失手。
不过他们没回避这个失败,反而认真复盘。
IDG消费负责人吴凡总结,新消费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过高的估值和增长预期。
牛奎光也说,这次失利让他们对消费品类有了更深的认知,咖啡这种兼具功能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品类,比烘焙类更有长期潜力。

正是在这样的成功与失败中,IDG的消费投资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进化路径。
从最早帮Moncler、Farfetch等欧美品牌进入中国的1.0时代,到押注三只松鼠、喜茶等新渠道、新品牌的2.0时代,再到现在支持瑞幸、SHEIN出海,并购国际品牌的3.0时代,这家32岁的机构一直在跟着市场变化。
现在IDG还把并购当成了消费投资的重要工具。
吴凡判断,中国正进入低利率、稳健增长的阶段,消费+并购更容易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

他们瞄准了外企退出中国、管理层收购这两类机会,从之前的少数股权投资,慢慢向更复杂的控股视角转变。
今年秋天收购丹麦糖果品牌LakridsByBülow多数股权,就是这个战略的落地。
回头再看IDG投资瑞幸这件事,其实就是这家机构“B面”的一个缩影。
它既没丢掉“稳健”的底色,又愿意拥抱新兴变量;既做过外国品牌的中国引路人,现在也想当中国消费新力量的全球操盘手。

在新消费这条永远有机会的赛道上,IDG用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投资新叙事,从来不是追风口、赌运气。
而是基于深度调研的理性判断,基于长期主义的耐心陪伴,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尊重和对行业趋势的洞察。
这或许就是IDG能在行业洗牌中一直领跑的核心原因,也给新消费时代的投资和创业,提供了最实在的借鉴。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