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盛夏,家里的老人就开始跟空调“躲猫猫”。不是不开,而是“忍忍就过去了”,哪怕屋里热得像蒸笼,也要靠一把蒲扇和一壶绿豆汤“硬扛三伏”。
很多老年人习惯把空调视为感冒的罪魁祸首,甚至认为“受点热不算什么”,却不知这是拿身体在冒险。张伯礼院士明确提醒,气温超过32℃,老年人必须开空调,这不是讲究舒适,而是为了保命。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汗腺萎缩、血管弹性差,面对高温“自救”能力很弱。年轻人中暑可能是头晕乏力,老年人中暑轻则脱水,重则诱发脑梗、心衰。你以为是在省电,其实可能是在透支生命。
有数据显示:2023年夏季,上海地区因高温入院的老年人群体比2022年上升了27.4%。其中一半以上患者家中未开启空调,或空调温度设置过高。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热,而是“怕冷”这个误会让他们不愿开空调。
但问题在于,老年人怕冷的不是空调本身,而是错误使用空调引起的身体不适。空调开得太低、出风直吹、长时间待在密闭空间,这些才是关键。只要使用得当,空调不但不会伤身,反而是老年人的“夏日守护神”。
温度设置不宜太低,26℃~28℃是最合适的范围。这个温度既能有效降温,又不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研究发现,长时间处于低于24℃的空调环境中,老年人呼吸道感染风险上升约45%。
空调风口切忌直吹人体。无论是对着睡觉还是坐着看电视,出风口都应朝上或远离人。一项来自复旦大学的调查指出,直吹空调风会显著增加颈肩僵硬和头痛的发生率,特别是65岁以上人群。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长时间使用空调房极易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下降,诱
发呼吸系统疾病。许多老年人不知道,空调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两小时内可上升至800ppm以上,超过人体舒适阈值。
中暑并非全靠汗水来预警。老年人因为汗腺萎缩,即使中暑也可能没有明显出汗现象。
身体却已在“高温煎熬”中逐步失控。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温可导致血压骤升、心率紊乱,诱发脑出血、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表明,持续暴露在35℃以上的环境中超过2小时,65岁以上老人出现心肌缺血的概率增加近1.8倍。
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是隐形杀手。许多老年人早上起床后就坐在阳台晒太阳。
殊不知清晨温差大,血管应激性收缩,容易造成血压波动。晒太阳可以,但要讲究时间和方式——上午9点前或傍晚5点后,每次控制在20分钟内,避免直晒头部。
不少老人舍不得开空调,是因为怕电费贵。但一个月多花几十元电费,远远比不上一次因中暑引发的住院费。而且现在有老年人专属补贴、节能空调优惠等政策,完全可以合理利用。
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比常年偏多8.7天,南方部分城市连续高温日超过15天。在这种环境下,还坚持不开空调,无异于“慢性自杀”。
而且现在的节能空调功率比10年前减少了近40%,24小时开启也不过几度电,远没有想象中费电。
空调降温的同时,也会降低空气湿度,造成鼻腔干燥、口干咽痛,尤其对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影响明显。建议搭配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在50%左右为宜。
风扇也不是空调的对立面,反而可以作为辅助降温工具。在不开空调时使用风扇,可促进空气流通;在开空调时配合使用,可以让室内温度更均衡,提高舒适度。
再比如室内摆放绿萝、吊兰等绿色植物,不仅能改善空气质量,还具有轻微降温作用。研究发现,绿植能降低小空间内温度约1.5℃,同时增加空气湿度。
很多老人一提空调病就色变,其实所谓空调病,并非“病”,而是综合性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头痛、鼻塞、疲倦、关节酸痛等。真正的元凶不是空调,而是空调使用不当+身体基础虚弱。
一项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指出,空调病高发人群中,超过七成存在基础代谢低、营养摄入不足、作息紊乱等问题。这说明,比空调更需要调整的,是生活方式。
适当摄入富含水分和钾元素的食物,如黄瓜、西瓜、香蕉,有助于在高温中维持电解质平衡。同时,可以在白天设定空调定时器,避免夜间温度过低影响睡眠质量。
不是不怕热,是不能怕空调。老年人开空调,不是为了贪图凉快,而是为了安全过夏。张伯礼院士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千万临床案例和大量研究的总结。
身体是自己的,不要用“忍一忍”来衡量健康的价值。开空调不是懒惰,是智慧;不是娇气,是成熟。
张伯礼院士说过:当温度超过32℃,开空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项。合理使用,才是健康生活的底线。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