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再证抑郁症是生理疾病:传统的抗抑郁疗法已过时

2025年11月5日,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发表中国科研团队重磅论文《腺苷信号通路是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产生抗抑郁效应的关键机制》。该论文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并证实了腺苷这种化学生物分子是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治疗抑郁症的共同关键机制。在这之前,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腺苷和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但将腺苷和氯胺酮、电休克这两种特殊抗抑郁疗法联系起来,是我国科学家突破性的首创。

这为对抗抑郁症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在此研究基础上,中国科学家还合成了若干氯胺酮的“类似物”,比氯胺酮副作用更小,并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抗抑郁非药物疗法:急性间歇低氧,它也能提高大脑腺苷浓度以对抗抑郁症。

此研究无疑是众多抑郁症患者的福音。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近9500万。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拥有专门抑郁症科室的医院通常集中在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医院未必有良好的抑郁症解决方案。传统抗抑郁药物往往生效慢且副作用大,很多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学生时代,仍然沿用传统过时的抗抑郁疗法,甚至用一些上个世纪的药物。而这些药物的低效和副作用制造了“药物恐惧症”,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愿吃药从而耽误治疗。

实际上,对抑郁症的研究是极其尖端、前沿的,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都在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而努力。比如2019年美国正式批准一种新的氯胺酮异构体艾司氯胺酮用于抑郁症治疗。在此之前,氯胺酮通常作为一种麻醉药,受到严格管制,滥用会被视为毒品,即俗称的K粉。但即便是艾司氯胺酮,也可能会产生致幻、解离、成瘾等副作用。

至于电休克,副作用更大,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失忆。我也是确诊的抑郁症患者。我曾问我的主治医生能否尝试电休克,被他直接拒绝了。最后我选择的是副作用相对较小的RTMS经颅磁疗法,但同样有副作用——损伤记忆力。我甚至忘记了很多密码。

而氯胺酮和电休克为什么会产生抗抑郁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如氯胺酮被认为是NMDA受体拮抗剂。腺苷共同作用的发现无疑开辟了一条“革命之路”:能否避免氯胺酮和电休克的副作用,直接用腺苷来治疗抑郁症?虽然目前实验是在小鼠身上做的,人体实验尚未有直接报道,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成果,无疑会引导全世界科学家在腺苷研究上更进一步。

21世纪的研究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抑郁症绝非简单的心理疾病,而是生理疾病。它和神经递质的异常息息相关,已经有三种神经递质被证实和抑郁症有关: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近几年褪黑素也被认为和抑郁症相关,但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药物如阿戈美拉汀实际疗效并不佳。腺苷理论的提出,则更强化了抑郁症是生理疾病的观点。

应该说,在抑郁症的研究上,中国科学家走在了世界前沿。比如202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抗抑郁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是全球首个能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三种神经递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多巴胺缺失的抑郁患者,这是极其重要的创新。它的副作用更小,生效更快,通常服药十几分钟后就会生效。此前,能突破血脑屏障的多巴胺类抗抑郁药并不多,只有安非他酮等少数药物可选,若欣林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僵局。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在科研上中国在抑郁症领域位居前列,可在实际的医院诊治中,很多医生完全跟不上科研进展,不去更新知识。比如《自然》这篇论文,我敢打赌很多心理医生不会去看。有一次我在成都某省级人民医院,花100元挂了个所谓专家号,对方是个60岁左右的女医生。当我问起希德坦度螺酮时,她说那是什么药没听过,接着用不容置疑的训斥口吻教育我说:“没事别网上瞎查资料。”实际上,希德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焦虑药物之一。

只有极少数医生,才会耐心地跟你讲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否适合你。我在北大六院碰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医生,挂她的号是因为她用的海马体艺术照。她温柔耐心地给我介绍了北大六院现有的几类药物,包括希德和奥沙西泮,奥沙西泮是另一种抗焦虑药。我告诉她我吃奥沙西泮几乎没什么感觉了,她笑着说她吃也没什么感觉了。我后知后觉才意识到,她可能跟我一样,也是靠药物维持着。她给我开了氯硝西泮,一种通常用于抗癫痫的药物。很多精神科医生不愿意为抑郁症患者开氯硝西泮。实际上,正是有了这张北大六院的权威处方单,其他医生才不情不愿地给我开氯硝西泮。

科研已经证实,抑郁症更倾向于生理疾病,因此传统的心理咨询作用微乎其微。我曾在深圳某康宁医院花了1000元做了1个小时的心理咨询,对方讲了一大堆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然后让我想开点。如果抑郁症患者真想找个心理咨询医生,不如花20美元去找ChatGPT。

医学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分野。当下传统心理学书籍是畅销榜上的常客,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如去研究神经递质和最新医学进展。这样就不会在医生给你开氟西汀这种50年前问世的高副作用老药时还傻傻地交钱。

钱买不来开心,就连世界首富马斯克,也公开承认他有时会处于抑郁状态,需要服用氯胺酮。开创出“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节疗法”以治疗抑郁症的美国著名精神学专家诺兰·威廉姆斯,在2025年10月自杀。可见,再多的金钱,再好的大脑,也抵御不了心理生理的困扰。

对中国医学界来说,迫切需要做的,是加强心理医生的知识水平更新,以及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疗资源差异。中国科学家明明在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实际治疗中,只有极少数医院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使用氯胺酮,甚至会将其作为重要新闻报道。这种科研和实际应用的巨大差距是值得深思的。

对腺苷的突破性研究,除了科研团队继续探索外,也需要更多的医院、医生参与进来。也许,腺苷类抗抑郁药物、疗法落地还需要等待几年,但至少,人类又看到了战胜抑郁症的新希望。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罗夏

责编 辛省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科技   疗法   生理   疾病   传统   中国科学家   氯胺酮   腺苷   药物   副作用   休克   医生   多巴胺   患者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