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热到人都要化了的夏天,有一样东西比冰棍、空调还要让人“上头”。
那就是:冰杯。一杯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让这届年轻人又爱又上头的冰杯。
毫不夸张地说,冰杯已经成了这个夏天的“顶流”。在便利店,它是气泡水、果汁的灵魂伴侣;在新茶饮品牌的菜单上,它频频出镜;在社交平台上,更是掀起了一阵阵DIY热潮:“冰杯+果汁”、“冰球+威士忌”、“冰杯+能量饮”……层出不穷的混搭玩法,把冰杯直接送上了年轻人的夏日清凉C位。
万物皆可“冰杯+”
/
别看它只是一个装满冰块的塑料杯,它的“前世今生”可不简单。
“冰杯”这个概念最早流行于日本和韩国——仅日本一年就能卖出25.7亿杯。而在国内,冰杯这两年的走红速度如同“坐上了火箭”,狂飙不止。
根据《2024年冰杯消费趋势洞察》,2024年上半年,冰杯相关内容的发布量同比增长236.3%,互动量暴涨462.6%。《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也透露,一线城市人均一年能喝掉48杯冰杯。
便利店最先一步上线冰杯,继而农夫山泉、“雪王”亲自下场推出冰杯引发关注。随后,古茗、伊利等一大波品牌纷纷迅速跟进,加入这场“冰”战局。盒马更是玩出了花,咖啡冰杯、柠檬茶味冰杯、乳酸菌冰杯……颜值+风味双加分,完全戳中年轻人的喜好。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盒马的咖啡冰杯销量同比飙升60%。小象超市也不甘示弱,食用冰冲上热卖榜第三名,更是有超万人复购,足见这个小小冰杯有多“上头”。
奥纬咨询副董事合伙人谢楠指出,如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家都更渴望即刻“清爽一下”。这一新消费信号,直接吸引了一众巨头的加速入局,谁都不想错过这个快速膨胀的“冷”市场。
年轻人为何抢着买
/
冰杯爆火的背后,还有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个性表达的渴望。
老一辈总认为“喝冰的伤胃”,但年轻人偏偏就要反着来,用行动告诉你:“我们就要冰的,我们不想再听‘多喝热水’了!”
更现实的原因是:便宜+方便+能DIY。你想啊,大夏天的,最解渴的是什么?当然是一口透心凉的冰饮。但在外面买一杯加冰的奶茶或咖啡,不仅贵,有时候还要排队。
反观“冰杯”,花个小钱就能搞定,搭配家里的饮料、咖啡、茶包,立刻就能拥有一杯专属自制饮品,性价比吊打瓶装水和外卖饮品。
当“喝冰”融入日常,这个习惯还会向各个细分场景自发性地延伸,也就是“喝啥都想加点冰”。于是,在小红书、抖音上,花样百出的“冰杯配方”正疯狂吸引年轻人上头——“冰杯+维他柠檬茶”,“冰杯+椰汁+厚奶盖”,“冰杯+威士忌+薄荷叶”……这波DIY浪潮,直接把冰杯推上了社交属性的顶端。
《2025抖音精选年轻人十大趋势》指出,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低成本“叛逆”,以及通过日常小事来表达自我。“冰杯”的自由调配玩法,正好满足了这两点:既便宜、又个性、还能晒朋友圈收获一堆点赞,谁不爱?
因此当蜜雪冰城、盒马、蒙牛纷纷入局,推出咖啡冰杯、果味冰杯等创新产品时,这场关于冰的生意,早已超越了解渴本身——它正在成为年轻消费文化的象征。
“贵”有贵的道理
/
“明明家里能冻,为何偏要花钱买?”不少消费者第一次见到冰杯时,难免有这样的疑问。但事实上,冰杯的“贵”,并非没有道理。
家用冰块只需把自来水倒进模具冷冻几小时,而商业制冰的流程要复杂得多。首先,专业冰杯使用的并非普通水,而是经过RO反渗透过滤的纯净水,确保无杂质、无异味。其次,工业制冰采用流水缓冻技术,在-8℃至-10℃的环境下冷冻48-72小时,使冰体更致密、融化更慢。这种工艺下的冰块,不仅晶莹剔透,保冷时间也比家用冰长30%以上。日韩市场的冰杯产品早已验证——消费者愿意为“化得慢”这个核心卖点买单。
冰杯的“杯”同样不简单。普通饮料瓶在低温下容易变脆碎裂,而冰杯的材质必须满足:-20℃抗冻不裂、运输抗挤压不变形、长期冷冻不析出有害物质。这类食品级抗冻塑料的成本,比普通PET瓶高出50%以上。
冰杯从工厂到货架,还要全程依赖冷链。以南京到上海为例,运输300kg冰块的运费高达400元,是同等重量瓶装水的4倍。仓储也需要-18℃以下环境,电费成本陡增。
也就是说,之所以相同重量的冰比水贵不少,是因为在人工、电费、仓储、运输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
爆发式增长
/
根据奥纬咨询与美团闪购联合发布的《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预测,到2026年,我国冰品冰饮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630亿元大关。这一数字已接近2020年中国矿泉水市场690亿元的整体规模。
冰杯不仅在零售市场受到欢迎,其背后的制冰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8日,我国现存10928家制冰相关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近四成。
除了零售市场和制冰企业之外,冰杯背后的产业链也在逐渐完善。例如,电商平台纷纷上线冰杯专区,提供线上购买和配送服务。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前冰杯市场正处于‘野蛮生长期’。一方面,规模效应带动价格下探,加速品类普及;另一方面,需警惕过度价格竞争可能引发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保持良性发展节奏,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撰文、编辑-星晴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