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董明珠和雷军的十亿赌约,如今谁赢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不再是数字胜负,而是一个时代的商业答案。
2013年央视典礼上,董明珠与雷军立下赌约的那一刻,或许没人想到这个看似即兴的约定会成为观察中国商业生态变迁的窗口。

当时雷军带领的小米正如日中天,身着休闲装束的他在发布会上随口一句英语都能引发热议,这种亲民形象与小米的互联网模式相得益彰。
凭借粉丝经济和轻资产运营,小米在短短数年间跃居国产手机前列,不建工厂、整合供应链、快速迭代的创新模式,确实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全新思路。

而当时的董明珠则代表着另一种商业逻辑。
她始终强调技术研发与产品质量,在互联网思维盛行的年代,这种执着于实体制造的态度显得格外传统,甚至有不少观点认为,格力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终将被新兴的互联网模式所取代。

然而十年间,商业环境的演变超出了许多人预期。
曾经备受追捧的互联网模式开始面临增长瓶颈,而扎实的制造业根基反而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拓展并非一帆风顺。从公开数据看,其高端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近期又将战略重心转向智能汽车领域。
在最近的产品发布会上,“颜值即正义”的设计理念引发了不少讨论,毕竟汽车作为承载生命的交通工具,安全性能始终是消费者最关注的要素,但雷军个人品牌与小米企业形象的高度绑定,在当前环境下确实带来了新的挑战。

小米早期建立的“与用户交朋友”的品牌形象,在经历多次营销争议后正在面临考验,当真诚从自然流露转变为刻意维护时,用户信任度的确会受到影响。
反观格力电器,董明珠当初被质疑的经营策略如今得到了新的评价。

坚持投入核心技术研发的决策,在当下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显得颇具前瞻性,疫情期间坚持不裁员反而加薪,持续推进员工住房计划,这些举措在当下经济环境中更显珍贵,而她一些直言不讳的言论,如今看来确实推动了行业标准的提升。
这种认知转变背后,是商业逻辑的深层变革。
资本市场的关注点正从追求爆发增长的“快公司”转向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慢公司”,阿里巴巴布局芯片研发,腾讯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字节跳动开始涉足智能制造,这些动向都表明互联网企业正在向实体领域深化。
从本质上看,两种商业模式各有其价值。

雷军敏锐地把握了互联网流量红利,让优质智能产品更加普及;董明珠则坚守制造业本质,将空调产品持续优化三十年,两种路径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时代发展正在验证哪种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2019年3月19日,小米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小米实现营业收入1749.15亿元,净利润85.55亿;同年4月28日晚间,格力电器披露2018年报,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981.2亿元,实现净利润262.02亿元。
因此格力以总营收1981.2亿元击败小米1749亿元,董明珠正式赢得与雷军五年前定下的“十亿赌约”。

但如今重新审视这个赌约,胜负早已不再重要,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企业的持久生命力从来不是依靠追逐风口,而是源于扎实的技术积累和真诚的用户承诺。
董明珠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这个时代对实业精神的回归与肯定。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我们既需要互联网模式的创新活力,也离不开实体制造的坚实基础,两种模式的融合发展,或许才是未来商业演进的正途,在这个意义上,那场赌约没有输家,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商业的本质。
对于这两种商业模式,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十年前我也是看好雷总的,觉得互联网思维就是降维打击,但现在自己成家了,买家电、看汽车,第一反应还是安全、耐用,董大姐的坚持,现在看是对的,格力的空调用了十年都没坏,这就是底气。”
“雷军和小米的贡献不能抹杀,他让我们用上了便宜好用的智能机,但造车真的不一样,一上来就强调‘颜值’,确实让人担心基本功扎不扎实,希望小米能用做手机的劲头把安全和质量做到位。”
“董明珠疫情时不裁员还涨工资,这点真的圈粉,企业好坏不光看模式新不新,更要看它对员工、对社会负不负责,这种担当,比什么商业模式都让人安心。”
“两种模式都有价值,关键看阶段,小米是开拓市场的利器,格力是守住江山的基石,现在经济环境变了,大家更看重确定性,所以董明珠的口碑自然就上来了,这不是谁对谁错,是时代的选择。”
下一个十年什么样的企业会最受尊敬?是继续押注技术创新的格力,还是全力跨界造车的小米?或者还有其他类型?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