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日,一组万科创始人王石的近照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照片中的他,头发与胡须已然霜白一片,身形瘦削得几乎让人认不出,脸颊的褶皱深刻地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有网友甚至调侃他出席活动时戴的假发“似乎戴反了”,让这位昔日的地产大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登上了热搜。
看着这位74岁的老人,人们不禁感慨“英雄迟暮”,曾几何时,王石是中国商界呼风唤雨的“枭雄”,是万科这艘商业巨轮的掌舵人。
他的名字,与财富、权力和一个时代的野心紧密相连,然而,当镜头再次对准他,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褪去所有光环,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长者。
那标志性的锐利眼神虽未曾黯淡,但其中沉淀的,早已不再是对商业版图的渴望,而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平静与豁达。
对于如今的王石而言,钱财与名望,或许真的已是身外之物。
一代枭雄的传奇前半生:从戈壁铁骨到地产教父
王石的人生,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他的起点,并非商贾世家,而是纪律严明的军人家庭。
1951年,他出生于广西柳州,父亲是跟随王震将军南征北战的老红军,这份红色基因,似乎早已为他的人生注入了坚韧不拔的底色。
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下乡插队,而是凭借家庭背景参军入伍,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当了5年汽车运输兵。
那段风沙弥漫、与寂寞为伍的岁月,磨砺出他一身的硬骨头和“咬牙硬扛”的品格,也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广阔天地和自由的向往。
复员后的王石,并未安于在铁路系统内按部就班,从一名满身油污的锅炉工,到考入兰州铁道学院攻读给排水专业。
再到毕业后成为广州铁路局的技术员,他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脚步,在工地上奔波的白天之外,他的夜晚属于英语和经济学。
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不甘平庸的内心驱动,预示着他终将不会被体制的围墙所束缚。
1980年,王石考入广东省外经贸委,负责招商引资工作,这扇窗,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脉搏。
香港商人、进口设备、汇率波动……这些新鲜事物冲击着他的认知,也点燃了他内心创业的火焰。
3年后,32岁的王石毅然决然地辞去公职,揣着几千元南下深圳,在这片开放的热土上,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他的第一桶金来得颇具传奇色彩,凭借着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和过人胆识,他通过倒卖玉米饲料,在短短半年内就赚到了300万元,这笔启动资金,为万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万科的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起初业务庞杂,从电器到饮料,几乎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然而,真正的企业家,绝不会满足于投机倒把式的成功,1988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万科”,并于次年果断进入房地产行业。
王石的前瞻性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早早地将索尼的服务理念引入地产,在全国首创“五星级物业管理”,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认知。
1991年,万科在深交所上市,王石大刀阔斧地砍掉所有非核心业务,专注于住宅开发。
这一决策,让万科在后来的地产黄金十年中,心无旁骛,一路狂奔,最终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成为业内的“地产教父”。
他提出的“活下去”哲学,以及在退休前就大力推广的ESG和碳中和理念,无一不证明了他超越时代的商业远见。
英雄迟暮的豁达后半生:当工作狂人拥抱生活本真
商业的硝烟散去,王石的人生进入了下半场,如果说前半生他是在征服世界,那么后半生,他则选择与自己和解,拥抱生活的本真。
这种转变,最直观地体现在他的外貌和生活状态上,如今的他,体重掉到130斤左右,瘦到脱相。
但这并非病态,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自律狂魔”作风的延续,只是,这份自律的目标,已从管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转向了管理自己的身体与时间。
这份转变,与一个女人的出现密不可分——田朴珺,这位比他小30岁的女演员,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闯入了他的生活。
两人因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而结缘,王石在她身上找到了久违的轻松与活力,2013年,一张“红烧肉”的照片,让他与田朴珺的恋情公之于众,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
面对舆论的漩涡,王石选择了低调处理与前妻王江穗的关系,并最终在2018年,于纽约的一个颁奖典礼上,坦然地向世界介绍:“谢谢我的妻子田朴珺。”
这段婚姻,让曾经的“工作狂”王石,逐渐转变为一个“生活家”,他会陪着妻子玩“女巫的毒药挑战”这类年轻人觉得有趣的游戏。
会在七夕节时,从送充电宝的“直男”思维,进步到买奢侈品包包来博妻子一笑,而最让他沉醉的,莫过于晚年得女的天伦之乐。
面对5岁的女儿,这位昔日在商场上说一不二的硬汉,彻底化身为一个“女儿奴”,任由女儿“摆布”,眼神里满是宠溺与温柔。
当金钱与权力真正成为“过眼云烟”时,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王石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是挑战,是热爱,是家人的陪伴。
他从未停止对生命极限的探索,52岁和59岁两次登顶珠峰,他创造并刷新了中国最年长登顶者的纪录。
他还是亚洲赛艇联合会的名誉主席,至今仍坚持划桨训练,他玩滑翔伞,曾在6100米的高空与死神擦肩而过。
骑行、撸铁、潜水……这些高强度的运动,构成了他74岁生活的日常,他甚至计划在81岁时第三次挑战珠峰,他说,那追求的已不是物理高度,而是心理高度。
如今,人们讨论着他的假发,议论着他眼角的皱纹是否经过了“科技与狠活”的修饰,但这些外在的表象,或许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位曾经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男人,在走过大半生之后,选择了一种更为纯粹和真实的生活方式。
他用自己的晚年告诉世界: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体验了多深。
当一个男人不再需要用商业帝国的版图来证明自己时,他才能真正自由地去攀登属于自己内心的那座山峰。
这,或许是王石在“英雄迟暮”之时,给予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