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爷今年72岁,是我们社区有名的“保健品达人”。他身边不少老伙计一见面,不是聊下棋,就是比谁吃的保健品多。钙片、氨糖、苦瓜素、灵芝孢子粉,每样他都能说出一大堆好处。家里橱柜里一排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每天要吃的足有七八种。
他常说:“人老了,最怕缺这少那,多补点心里踏实。”女儿劝他:“爸,您可别乱吃,这些东西吃多了也有副作用。”可赵大爷不以为然:“我吃十几年了,还不是好好的?”
直到去年体检,肝功能异常、肾功能边缘、血压血糖起伏不定。医生仔细询问,发现他一边吃着降糖药,一边又长期服用几种“调血糖保健品”;每天早饭后,钙片、鱼油、软骨素一把吞下。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买的某款保健品被新闻曝出含有致癌成分。
那一刻,赵大爷愣住了。他一直坚信“保健品就是健康”,没想到,自己竟可能被这些“健康的外衣”暗中伤害。
在中国,保健品这个词自带“健康光环”。很多老年人习惯把保健品和药品混为一谈,总觉得多吃一点,补充点“缺的”,人就更健康。实际上,保健品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无害”。
市面上号称**“天然成分”**的保健品,常常让人放松警惕。比如主打调节血糖的苦瓜素、桑叶提取物、葛根素,听起来无副作用,实际上生产过程中如果控制不严,农药和重金属超标并不罕见。长期微量摄入,这些毒素可以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累积,增加肿瘤变异风险。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如美国FDA、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都曾发布过相关风险通报。
“清肠排油”“速效瘦身”的保健茶,有多少是靠天然成分?近年多批次保健品被检出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药物。这些东西短时间内确实让体重掉得快、便便畅通,但代谢产物会损伤肝肾功能,并在体内加速DNA氧化损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抽检数据显示,含酚酞产品中有接近一半检测出多环芳烃代谢物,这些成分在动物实验中有明确致癌性,尤其容易诱发直肠、肝脏、胆管等肿瘤。
很多老人骨关节不好,长期吃海洋动物提取的软骨素、氨糖产品。殊不知,海洋食品链高位动物如鲨鱼、深海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工业提取过程又会进一步浓缩有害元素。美国《环境毒理学年鉴》曾刊登研究,长期低剂量有机汞可致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慢性损伤,对肝肾更是一种“隐形消耗”。赵大爷的检查结果,就是这类慢性累积的“健康账单”。
灵芝多糖、人参皂苷、刺五加苷……这些名字很“仙”,却并不等于100%安全。提取过程若不规范,原料储存若不当,容易引入黄曲霉素等霉菌毒素。黄曲霉素B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人类致癌物,即使极微量长期暴露也会增加肝癌风险。
从植物、动物原料,到提取、浓缩、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有潜在污染。国外进口的未必就比国内安全。尤其是贴牌、代加工的小厂,更容易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新闻中被曝光的致癌保健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工艺失控”的环节出事。
许多老人买保健品时,并不会认真看成分表和含量,只看“功能描述”和“邻居推荐”。宣传越猛、功效越全,反而越受欢迎。“缺钙”“怕糖尿病”“要抗衰老”成了“保健营销三板斧”,真正吃进肚子的,未必是身体需要的东西。
锌、硒、铁这些“微量元素”,身体需要量极小,过量就是毒。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硒摄入不超55微克,可市面上一粒硒片就200微克,有的老人还一天三粒……长期高硒,直接带来头发脱落、指甲变形、肝损伤。可这些慢性中毒很隐蔽,很多人根本没往保健品头上想。
2017年《中国老年医学杂志》曾报道:服用钙补充剂的老人中,约11%查出肾钙沉积。不少人本身肾功能边缘,再加上无节制补钙,结石和血管钙化一个都不落。
补铁本来是纠正贫血,可如果缺乏胃酸或肠道吸收障碍,铁片只能让肝脏、脾脏负担加重,反而“补”成了二次贫血。
许多老人“迷信”保健品,误以为能替代药物。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人近四成认为保健品可替代降压、降糖药。结果耽误正规治疗,血压血糖失控,进了医院才知道“功能食品”并不是药。
医院消化科门诊,每年都有“肝酶升高、肾功能变差”的老年患者,追问病史才知道“保健品吃了十几年”。这些变化往往没有急性中毒的症状,却在“每天一粒”的积累中渐渐蚕食了健康底线。
赵大爷的故事让很多人反思:保健品不是“一吃就灵”。真正需要补充的,应该有血液、骨密度、代谢等指标作为依据。
三个月没见效果,没必要继续;指标正常,更不需要“预防性乱补”。
真正科学的健康管理,应该以饮食为基础,优先保证三餐均衡、蔬果充足、蛋白适量。保健品只能作为特殊情况下的补充(如骨质疏松、严重贫血、吸收障碍等),而且要医生评估后再决定。
自己能不能判断保健品有没有效果?可以坚持三个月,记录关键指标变化。如睡眠质量、精神状态、排便情况、基础体检(血压、肝肾功能等)。数据有进步,说明有效;无变化或副作用增加,说明没必要。
赵大爷说:“以前只图心安,啥都吃,结果身体慢慢垮了。现在明白了,保健不是‘吃出来’,而是‘管出来’。把钱花在好饭菜、好心情和好睡眠上,身体才真正感谢你。”
女儿也说:“陪老人去体检,定期复查,远比给他买保健品靠谱。”
保健品不是坏东西,但也不是万能药,更不是长寿灵丹。“吃进去”的,未必是健康;“管理好”的,才是本钱。
老年朋友,请别再迷信一堆保健品能防百病,身体的每一次“波动”都值得你用数据、用专业评估。真正的健康,靠科学管理、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这才是“保健”的本质。
你家有老人天天吃保健品吗?你自己是否遇到过“吃了反而不舒服”的经历?你怎么看待“保健品致癌”这类新闻?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也可以分享你和家人科学管理健康的好方法!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