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安的荔枝》后,我和孩子讨论了三个细节,你也可以照着做​

带俩孩子看完《长安的荔枝》后,大宝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李善德好厉害啊,那么难的事居然做成了!”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这部讲述唐朝小官李善德为杨贵妃千里运送荔枝的电影,藏着给孩子的成长启示。

走出电影院,我们坐在外面的长椅上,借着片尾的余温聊了三个细节,俩孩子听得眼睛发亮,连说 “明天还要再想想”。或许,你也可以照着做!

细节一:李善德的谋划

电影里有个让人揪心的片段:刚接到运送荔枝任务的李善德,对着一沓文书愁眉不展。这可怎么办?

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荔枝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他拿着算筹算到深夜,把可能的路线、运力、保鲜方法列了满满三页纸,却怎么也凑不出一条可行的路。

二宝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呢?”我看着二宝说,他不是不敢试,只是不想盲目出发。

就像你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拿到车子就想往前冲,我是不是告诉你,先看看刹车在哪里,再慢慢学着骑?

二宝若有所思,应该是在想,做事情之前原来是需要规划的。

心理学中的 “计划行为理论” 指出,孩子的行动力需要 “预演思维” 支撑。

就像李善德在纸上模拟路线,孩子做事前多想一步 “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反而能少走弯路。

有次带孩子周末野餐,我们就做了计划清单,从带什么食物,到遇到下雨怎么办?需要带的物品,写了一整页。

出发前他得意地说:“大家肯定都没我们想得多!” 结果那天真的飘了小雨,我们用提前准备的野餐垫遮雨,看着其他家庭手忙脚乱,儿子偷偷对我说:“原来提前规划真的有用。”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运送荔枝,与其催着他们 “快点跑”,不如教他们先停下来看看路。那些看似 “浪费时间” 的思考,恰恰是支撑孩子更快达成的核心。

慢,就是快。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和孩子。

细节二:阿僮的“慢慢熟”​

岭南俚族姑娘阿僮第一次见到李善德,就戳破了他的天真:“你以为熟荔枝能运到长安?得摘青的,让它在路上慢慢熟。”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让李善德茅塞顿开。

大宝问我:“为什么非要摘没熟的?” 我告诉他:“有时候看起来‘没做好’的选择,反而是最聪明的办法。”​

大宝开始学吉他,经常因为弹错音符哭鼻子,他觉得,要么弹的很完美,要么就不弹。

但老师告诉他,先弹会旋律,再抠细节。慢慢的,他的弹唱能力,就越来越娴熟了。

就像摘青荔枝,先抓住核心,再慢慢完善。不必要一次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再不完美中,慢慢完善自己。

我曾经也用这种方式教二宝背古诗,他以前总因为记不住某一句,就放弃了。

我跟他说,就像阿僮摘青荔枝,先背前两句,明天再背后两句,是不是一整首就都背下来了?

果然,孩子的背诵热情,也跟着起来了。

细节三:李善德的智慧

电影中最让人憋屈的一段,是李善德带着荔枝来到驿站,却被小吏百般刁难,说 “没有通关文牒就别想借宿”

他明明可以亮出身份施压,却蹲在墙角,从怀里掏出半块干粮,边吃边想办法。大宝说:“他怎么这么能忍?”

我跟他说,你想想,后来他通过了吗?其实,他不是在认输,而是在找别的路。这不是隐忍,而是智慧!

解决冲突的方式从来不止 “硬碰硬” 一种,像李善德那样 “转弯” 的智慧,其实是更强大的能力。

认真想想,孩子的世界就像唐朝的驿站,总会遇到不讲理的 “小吏”。教会他们不必硬碰硬,不是教他们懦弱,而是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强大,是带着目标绕开障碍。

就像李善德最终把荔枝送到长安,靠的不是蛮力,而是懂得在转弯处寻找生机,这种智慧和坚持,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一直觉得,带孩子看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什么道理,而是当他们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会突然想起某个画面:也许是李善德在油灯下算账的身影,也许是阿僮摘下青荔枝时的笑容,也许是那个蹲在驿站墙角的倔强背影。

而这些画面,可能会支撑他们努力前行,并能想办法化解困难,这就够了!

枕边育儿寄语:

电影里有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一骑红尘妃子笑,谁知前面有多少座山要翻。”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替他们翻过山,而是教他们像李善德那样,带着勇气出发,带着智慧前行,带着韧性坚持。毕竟,我们的孩子终有一天需要独自面对 “五千余里的荔枝路”,不是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育儿   长安   荔枝   细节   孩子   智慧   小吏   硬碰硬   可能会   电影   驿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