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发问:我实在想不通,中国凭什么维持数千年的文明统一?

2024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的一场讲座上,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站在讲台中央,语速不快,语气郑重。他盯着台下的学生和教授,缓缓地说出一句话:“我研究中国几十年,至今仍想不通,中国为什么能维持数千年的文明统一?”

早在2009年,他就曾提到,中国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披着国家外衣的文明体。而十五年过去,这个问题依旧困扰着他——为何在世界上那么多古老文明都早早陨落之时,中国却能一统至今?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是什么力量让十几亿人始终共享一套文化和认同?

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启动,英国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会像苏联一样,迟早走向分裂。但几十年过去了,事实却完全相反:中国不仅没分裂,反而越来越稳,越来越强。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3700年前,河南二里头出土的一块青铜器上,赫然刻着两个字:“中国”。那时候,罗马还没建城,希腊神庙也只是雏形。而我们已经有了“我们是谁”的认知。这不是后人附会,而是实实在在的文明记忆。

到了战国时期,齐楚交战频繁,彼此视为死敌。但在楚地,却出土了一块“齐法化钱”的铸币模具。这说明即使在最混乱的时代,各地人心中也已经有了“统一”的潜意识。不是靠谁打赢,而是大家早就知道,一统才是出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他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修筑驰道,推行郡县制。这些制度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消失,反而被汉、唐、宋、明、清不断继承和优化。

汉字的作用不可小觑。从秦时的“书同文”开始,这套表意文字就像一个系统,跨越方言、跨越民族,保留了文化的连续性。清华大学的AI实验显示,汉字的信息密度比英文高出四成。一个“家”字,包含了屋顶、人、火、牲畜——几千年过去,人们一眼就能看懂。

不管是广东人、东北人,还是西藏、新疆的孩子,只要写字,写的都是同样的汉字。这不是强制,而是认同。南越王赵佗当年接过统一的律令、度量衡和半两钱时,说了一句:“自此,与中国通矣。”这不是臣服,而是接受一种规则、一种文明秩序。

唐朝盛世时,长安街头能听到突厥语、波斯语和粟特语,宫廷里有胡姬跳舞,市场上有胡人卖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之一。但即使如此,核心文明的骨架没有动,反而吸收了更多外来元素,变得更丰富。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虽然是满人出身,但奏折用汉文,诗词讲儒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西藏活佛、蒙古喇嘛也都参与其中,四体文字并列,文化认同从未断裂。

复旦大学曾抽样十万份基因样本,发现现代汉族人身上大约四分之一的基因来自匈奴、鲜卑、契丹、羌人等古代北方民族。这不是被“汉化”,而是他们早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这种融合不是靠打,而是靠认同。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搬都城、改服饰、学礼仪;匈奴人说自己是刘邦后代,建的国家也叫“汉”;蒙古人进了中原,不废汉制,反而照搬科举;满人入关,不仅没毁孔庙,反而比汉人祭得更勤。

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每一步都不是排斥,而是吸纳。不是血统纯正,而是文化认同。大家认这个“家”,哪怕祖上不一样,也都愿意写同样的字、拜同样的圣人、过同样的节。

明朝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带的不是火炮,而是瓷器、丝绸、茶叶。换回来的是香料、宝石、异国物种,甚至还有各国使节来朝。不是殖民,而是交流。

到了清朝,西南苗疆爆发动乱。朝廷派兵平定,却没有大开杀戒,而是派“通事”翻译律法,讲清规矩,让当地人慢慢适应朝廷制度。不是粗暴治理,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引导。

2023年,河南又出土一块青铜器,刻着“中国”两个字,引发轰动。有专家说,这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文明认同。从三千多年前到今天,这种认同从未中断。

从《诗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春秋》的“大一统”思想,再到儒家的“天下为公”,中国人从骨子里追求的是稳定、是秩序、是团圆。哪怕是乱世,老百姓最怕的,不是谁当皇帝,而是饭吃不饱、路走不通、孩子没学上。统一对他们来说不是政治概念,而是生活保障。

1912年,清帝退位,北洋军阀割据。四川一天换三个都督,湖南几个月印一版钞票,百姓说:“怎么又回到战国了?”从那以后,再没人敢轻言分裂。今天,中国十几亿人用同样的汉字发短信、写文章、贴春联。广东过年贴对联,东北包饺子,新疆吃汤圆,虽有差异,却都叫“团圆”。

牛津教授写报告说,中国不是靠血统维系,而是靠文化认同。他们不理解印度为什么越分越碎,中东为什么打成一锅粥,而中国却越走越稳。

原因很简单,咱们从小听爷爷奶奶说过:“我们是一家人。”这一家,是三千年前就写在青铜器上的“我们”;是秦始皇定下的律法与制度;是唐朝长安街头的多语言交融;是满清皇帝亲手编的汉文古籍;是今天你手机里发出的每一个汉字。

这是文化的力量,是文明的力量,是千年不变的“我们是谁”。中国之所以能维系数千年的文明统一,不是靠武力,不是靠宗教,更不是靠血统,而是靠文化认同、制度延续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英国教授看不懂的,是我们几千年来一笔一划写下来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英国   中国   教授   文明   汉字   文化   血统   制度   清华大学   满人   度量衡   长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