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的第二周,一个母亲的心被反复碾碎
当教室的门在身后关上,那个世界便与她无关了。她站在走廊里,像一个被流放的守卫,守护着门内那个让她牵肠挂肚的小小身影。这是陪读的第二周,也是一场漫长而无声的酷刑的开始。
那个患有轻中度孤独症的女孩,被要求在母亲的视线之外,独自面对一个对她而言充满敌意的环境。学校的安排像一堵无形的墙,将她隔绝在外,墙内是正常运转的课堂,墙外是她无处安放的焦虑。这种感觉,与其说是陪读,不如说是一种温和的驱逐,一次又一次地把她推向放弃的悬崖。
崩溃的瞬间,往往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源于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细节。就在刚刚,班主任的课堂上,女孩在座位上玩起了校牌。那根带子,一头卡在椅子的缝隙里,另一头却缠在了她稚嫩的脖子上,她正用力地、无意识地拉扯着。一个足以让任何母亲心脏骤停的危险动作。
讲台上的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踱步,从女孩身边经过了四次。每一次,她的目光都精准地越过了那个角落,仿佛那里坐着的是一个透明的空气。没有一句提醒,没有一个眼神,甚至没有一个微小的、足以打断危险的动作。走廊里的母亲,透过门上的小窗,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她的身体被钉在原地,喉咙里像堵了一团棉花,发不出任何声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在危险的边缘试探。那一刻,她才明白,自己不是来陪读的,是来“熬心”的。
这种被无视的痛苦,并非偶然。它像一根细密的针,日复一日地扎在心上。当别的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时,她的孩子可能在抠着墙皮;当小组讨论热火朝天时,她的孩子可能在喃喃自语。而那些本应伸出的援手,那些本该投来的关切目光,却总是缺席。仿佛她的孩子,是一个不值得被看见的“麻烦”。
一位母亲曾分享过类似的经历,她的孩子有多动症,老师建议她坐在教室后排“辅助”。结果,她成了那个班级里最沉默的“学生”,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而被同学孤立,看着老师因为“管不过来”而选择放弃。她问:“为什么同样是当妈的,我的孩子就要被当成一个需要被藏起来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当一个母亲拼尽全力想把孩子拉进正常的世界,却发现这个世界用最冷漠的方式将她推开时,那种无力感足以摧毁一切。她守在门外,守着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安全,更是她作为母亲最后的尊严和希望。可当连最基本的“被看见”都成为一种奢望时,这条路,到底该如何走下去?
自闭症孩子在普校就读,真的有必要吗?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