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收拾英国了?英国干了一件比荷兰更坏的事:盯上了中国芯片工厂

前段时间,荷兰搬出上世纪的法案,冻结了我国企业对旗下子公司安世集团的控制权,甚至还换掉了中国的高管。

为此我国立刻实于反击,限制稀土等重要物品对荷兰的出口,一时间荷兰国内上到政府,下到民众叫苦连天。

可面对荷兰这种情况,同为欧洲国家的英国似乎觉得没什么,不但盯上了我国的工厂,甚至做的更坏。

英国要求中国安世半导体集团,在90天内出售曼彻斯特芯片工厂,依据是《国家安全与投资法案》。

这座工厂年营收1.92亿英镑,年产70万片8英寸晶圆,核心产品汽车功率半导体MOSFET占据欧洲15%的车企供货份额,宝马、大众等头部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都依赖其稳定供应。

当天,安世半导体与宝马2026年供货合同谈判随即陷入停滞,宝马采购部门紧急启动备选供应商评估,但行业数据显示,欧洲同类型产能短期缺口达30%,替代方案难以快速落地。

英国给出的理由是,在2021年安世半导体收购的英国纽波特晶圆厂,完成交易仅12个月就被强制剥离86%股权,最终以低于评估价23%的价格出售给美国Vishay公司。

彼时闻泰科技公告称工厂收入占比不足1%,但行业内清楚,那是欧洲少有的成熟6英寸功率器件生产线,失去它直接导致安世在车规级分立器件领域的产能弹性下降。

如今曼彻斯特工厂的8英寸晶圆产能,更是欧洲车规级芯片制造的关键一环,英国强行要求出售,本质是要将这部分核心产能从中国企业手中转移至本土或美国盟友企业。

但很多人都明白,这个理由并不成立,而英国在2023年推出的《国家半导体战略》,才是让英国产生的这个想法。

该战略计划十年投资10亿英镑发展芯片产业,却远不及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527亿美元、欧盟《芯片法案》430亿欧元的规模。

受限于资金,英国选择避开重资产的芯片制造环节,主攻设计与研发,但曼彻斯特工厂的存在让这一战略出现漏洞,中企掌控的产能意味着欧洲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捏在他人手中。

按照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布的《半导体产业链安全报告》,控制车规级功率芯片产能,就能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中掌握30%以上的供应链话语权。

英国此举,正是配合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围堵中国的整体布局,试图通过资产剥离强化"去中国化"的本土供应链。

近期英国恶意针对中国企业的事情,除了这件以外,还有其他的事。

2025年10月15日,英国外交部突然制裁11家中国企业,理由是"支持俄罗斯能源实体",但制裁清单显示,多数企业主营通信设备与工业软件,与能源领域关联微弱。

国际法智库"全球治理研究院"指出,此类单边制裁缺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实质是借涉俄议题制造舆论,为施压中企铺路。

制裁发布时间恰好与曼彻斯特工厂资产评估周期重合,两者形成的舆论叠加效应,明显是为后续资产剥离动作做铺垫。

这种"议题联动"的操作,已成为部分国家打压中企的惯用手法。

面对步步紧逼,中国的反制精准且有力。

11月2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澄清荷兰母公司"付款违约"的指控不实,反指对方欠付东莞封测基地货款10亿元人民币。

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安世半导体80%的后端封测产能,东莞工厂的封装测试环节直接决定芯片成品供应,上海临港的备用产能正以每天2%的进度加速建设。

公告同时披露,当前芯片库存可满足全球客户至2026年一季度需求,要知道欧洲汽车产业对安世芯片的依赖度远超预期,2024年欧洲新能源汽车产量中,32%的功率芯片来自该企业。

供应链连锁反应迅速显现,本田英国工厂宣布将从12月起实施单班生产,减产幅度达40%;日产桑德兰工厂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45天,已暂停两款电动车的生产线调试。

欧洲汽车协会紧急致函英国政府,警告"单边制裁将导致欧洲汽车业2026年损失超120亿欧元,直接影响30万个就业岗位"。

英国《金融时报》的产业分析指出,中国在封测环节的主导权形成了"产能杠杆"。

欧洲车企的施压让英国政府陷入两难——既要推进"去中国化"战略,又要承担本土产业受损的代价,这种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调和。

回溯整个事件,英国的操作暴露了西方技术封锁的新动向:从单纯的技术出口限制,升级为对中企合法资产的强制掠夺。

2021年纽波特工厂、2025年曼彻斯特工厂,两次动作都以"国家安全"为幌子,但实质是将中企通过市场化收购获得的产能与技术低价转移。

这种做法严重破坏国际投资规则,英国商会发布的《2025年外商投资信心报告》显示,事件曝光后,中资对英高科技领域投资意愿下降47%,其他国家企业也开始重新评估英国市场的政策风险。

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融合,强行割裂只会导致多输局面,这是英国决策层显然忽视的现实。

随着曼彻斯特工厂出售期限临近,英国政府面临的压力持续升级:欧盟委员会已就制裁影响向英国发出磋商请求,宝马、大众等车企联合致函要求"保障供应链稳定"。

这场看似局部的工厂争端,实则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主导权争夺的缩影。西方试图用冷战思维重构技术格局,但中国企业已在全球供应链中构筑起关键环节的优势地位。

当单边主义遇上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博弈的结果早已注定——谁破坏规则,谁就将付出代价,这一逻辑正在半导体领域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新浪财经——2025-10-29《比荷兰明抢更坏!英国人盯上了中国芯片工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科技   英国   荷兰   中国   芯片   工厂   曼彻斯特   欧洲   半导体   产能   英国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