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每周一、三、五的清晨五六点,南京市中医院门诊四楼的推拿诊室总会相继亮起灯光。相邻的诊室里,祖父周华龙的手稳如磐石,平衡的火罐立于病人患处;儿子周伟凝神施针,指尖流转五行辨证;年轻的周天彤躬身记录着所观所感,眉宇间皆是专注。
祖父跟随宗师大家,后桃李满天下
儿子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周家的中医医脉,始于祖父周华龙1976年考入南京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市中医院。1978年,随近代著名老中医朱金山先生学习的周华龙有幸被评定为朱老学业的继承人。
朱金山(右)和周华龙
“上午半天跟师门诊,下午半天练功、学理论,晚上还得自学,写读书笔记。”周华龙笑言,学习推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开始练手法,10分钟下来就满头大汗,两三天就腰酸背痛,几天就把手部皮肤磨破了。”自上世纪80年代,周华龙还跟随朱老在全国多地拜访多位国内著名的老一辈“宗师”,学识大增。“跟朱老学习了十多年后,我在他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发扬,自创了‘平衡推拿疗法’。通过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按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其他体位,自上而下、从左向右进行平衡推拿方法的顺序,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平衡、气血平衡等,起到治疗、预防和保健作用。”
行医近五十载,周华龙是南京市名中医,曾任南京市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其学生遍及海内外,从本科生到硕博生,涵盖东南亚、欧美多地。要有悟性对待病人,要用心对待病人。当问及最得意的门生,他眼中含笑:“那肯定是我的儿子周伟。”
周华龙(右)和周伟
一条杏林“医”脉
传承“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在周华龙看来,推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承要多讲一个“悟”字。儿子周伟如今是南京市中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2001年,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的他也走上了中医之路。
“小时候还不太懂事,但父亲和母亲都是中医,加上那时起看到朱老爷爷对病人的照拂,病人对他的尊敬和肯定,奠定了我对医生职业的理解,那就是要给患者带来帮助。”2011年,周伟被南京市卫生局、南京市中医院指定为周华龙的学术继承人,并与周华龙一起成为了“金陵中医推拿术”传承人。“金陵中医推拿术”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经络气血调节为核心,融合手法治疗与脏腑功能调理,兼具内、外、妇、儿、伤多科疾病适应症,尤其以“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手法规范著称。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是周伟特别看重的行医理念。他觉得,中医中药虽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但能一直有活力,靠的是一代代人不断实践和摸索。从医后,周伟撰写了大量文章,在周华龙、朱老等前辈及同仁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个人学术流派“五行辨证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他不仅将五行辨证法应用于针灸、手法、拔罐等临床治疗,更将其拓展至临证诊断,用于辨析病位、病性及病情。
周伟说,学中医不只是学一门知识或者技术,它更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理念,最根本的是要明白怎么去关心病人。“我们中医传下来的最宝贵的精髓就是给病人实实在在的帮助、治好的希望和坚持下去的信心。”周伟告诉记者,他家两代人出了四位医生。爱人本来是西医,但被他影响久了,也慢慢喜欢上了中医。“我们主张中西医结合,这样认识疾病、对待病人才能更科学、更理性、更全面。”
祖孙三代
就在2023年,周伟的儿子周天彤也顺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专业,正式成为周家第三代杏林传人。谈及孩子的选择,周伟认为,深厚的医学世家底蕴是关键。祖父母悬壶济世,父母白衣执甲,“医生的形象和家里人的榜样对他影响特别大,”周伟说,“这让他很早就打定了学医的主意。”
如今,几乎每个寒暑假周天彤都会跟随爸爸和爷爷一起上门诊,他们既是至亲,亦是最佳导师。“其实从小我就听他们聊各种药材、药方,爷爷还手把手教过我他当年背方剂的顺口溜,像二陈汤、三黄汤这些。这么耳濡目染,确实学到不少东西。”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子,周天彤也不忘边“思”边“悟”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让传统的针刺不那么疼?怎么用中医的理念来帮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现在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未来我也希望可以继续深造、精进学问,不仅要守正传承中医疗法,更要使其与时俱进,契合现代健康需求。”周天彤如是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