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洛阳:伊河决口夜淹李楼,火车让道转移群众

01

1982年7月上、中旬,洛阳少雨。

正值暑季,旱情渐显严重。

进入下旬,李楼境内各村开始组织抗旱保秋。

30日,天降大雨,旱情解除。

谁料,连续2天大雨,又出现涝情。

李楼南部伊河和北部洛河水位不断上涨。

7月31日下午3时左右,李楼南部与城角村相邻的大东村(时属关林公社)伊河北岸,一段低矮堤防,因河水漫溢,被急流冲垮,形成约80米宽的决口。

洪水沿河堤北侧洼地,向下游奔涌。

(本图并非当时实景图)

02

李楼公社防汛指挥部,立即通过多种渠道,紧急通知沿线各村,优先组织老人、妇女、儿童转移至安全地带,并建议投靠亲友暂避;青壮年民兵留守保护村庄及护村堤。

所谓护村堤,是各村早年沿河修筑的堤外堤。

城角、二南、夏庄、穆庄、火龙庙、西石坝等村迅速响应,多数群众向洛阳城区撤离。

许多家在李楼、工作在城区的职工,纷纷回村接亲属进城。

其他村庄群众,闻讯后,也陆续向城区转移。

至傍晚,从城区回村接人者与撤离群众,在西石坝经安乐大杨树,至洛阳桥路段,形成密集人流。

03

那时,少有汽车。

群众或用架子车拉载老人、孩童,或用自行车驮运简单行李,扶老携幼缓慢前行。

李楼通往市区的洛河漫水桥,已被淹没,部分群众改道上游铁路桥,步行进城。

过往列车纷纷减速,或以步行的速度,或暂停让行,确保群众安全通过。

尽管是短期撤离,转移群众,仍流露出背井离乡的悲凉情绪。

大量李楼居民涌入洛阳城区后,洛阳市人民政府紧急动员老城区、西工区等单位协助安置灾民。

时值暑假,不少学校打开教室,接纳了无亲友可投的灾民,城市街道组织对广大灾民提供了帮助。

04

7月31日下午5时,多数撤离群众抵达城区。

大东村决口的洪水,灌满沿线洼地,逼近下游西石坝村。

西石坝护村堤,与伊河北岸河堤间的喇叭口地形,阻滞水流,导致水位持续上升。

这时,又下起暴雨,且一连几个小时不停,伊河水快速上涨。

北岸河堤与上游穆庄、火龙庙村护村堤之间,千米宽的区域,成了一片汪洋。

伊河至此,被分割为两条汹涌水道。

05

8月1日上午10时,西石罢村西南面的水面,距护村堤面只有50厘米左右。

村干部带领民兵,昼夜加固堤防,但已经无法阻挡河水上涨。

洪水即将漫堤时,村干部被迫下令撤离。

其后,水流越过护村堤涌向街道、侵入宅院。

伊河河床里的水位继续上涨,又冲破左岸堤坝涌向村里,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2个小时后,西石罢村约3/4被淹没在1米来深的水中。

火龙庙村在伊河泛滥中受灾严重,潘寨村也在洛河暴涨中受灾。

汛情高峰期间,洛阳市政府、郊区政府及李楼公社在组织防汛、保障群众安全的同时,已着手筹划灾后重建。

8月5日,汛情结束,撤离的群众返回家中。

受灾严重的村子,立即开始动员群众,配合政府救助工作。

这次灾害,造成西石罢、火龙庙、潘寨村倒塌房屋1500间,直接经济损失80多万元。

06

重灾村立即配合政府开展救助:

1. 安置灾民:调用250间闲置房屋,搭建临时住房110间,发放被褥250套、衣物1.5万件、炊具200余套(含火炉、煤球、厨具等)。

2. 重建规划:将西石坝村东部迁至村西,重新分配宅基地。

3. 物资调拨:计划木材400立方米、钢材70吨、水泥100吨。

4. 抢收粮食:救出粮食40余万斤。

5. 水利修复:加固堤坝340米,修复水毁工程6处。

6. 农田恢复:排涝保收3500余亩。

7. 设备维修:抢修机械150台(件)。

8. 决口封堵:完成土石方1万立方米截流工程。

9. 专项补助:为130户每户提供1万块砖,总计发放救灾款物20万元。

10月秋收后,灾民新建或修缮房屋2400间,入冬前全部入住新居。

同期,新修河堤4000米,完成土石方23万立方米。

(本文来源《李楼镇志》,有改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历史   洛阳   群众   火车   灾民   城区   火龙   河水   河堤   汛情   洪水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