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年进骨科病房的老人越来越多,摔倒导致骨折已经成了排在前列的原因。
从城市到乡镇,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纪过了60,摔倒这件事就不是小问题。
一旦摔了,最容易断的是髋部,也就是股骨头那个位置。
很多老人本来生活还能自理,摔一次之后就下不了床,卧床时间一长,肺炎、血栓、褥疮一个接一个,命不是断在骨折上,是断在摔倒后的连锁反应上。
一些老人骨头硬得很,摔了不一定断,但这不是本事,而是运气好。
骨质疏松在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不少人自觉身体还行,实际上骨密度早已掉到临界值以下。
有些人甚至已经是重度疏松,只是没摔过,所以没暴露。
真要是哪天失了重心,地板、马路、台阶都能成了导火索。髋部骨折的死亡率非常高,一年内死亡率能达到20%~30%,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全国大样本追踪数据反复证明过的。
说到这儿,大家以为重点是“防骨折”,但医生真正想提醒的是“防摔”。
因为骨质疏松不可逆,治疗也难,真正管用的是不摔。
一旦摔了,就算没断,身体的应激反应也可能让人元气大伤。
年纪越大,恢复能力越差,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一到实际生活中,老人又总觉得自己行。
有些老人爱做伸手的动作,拿高处的东西,不踩凳子不安心。
还有人喜欢光脚走路,地板滑,跌倒了连支撑都来不及。
有的早上起床太快,低血压一犯,站都站不稳就往下倒。
所有这些行为看起来是生活细节,实质上是风险点。
最容易出事的不是晚上,是清晨。
夜里血压最低,清晨血压上升最快。
如果一大早起床动作快,血管一收缩,脑供血不足,就可能晕厥倒地。
倒地不要紧,有地垫还好,要是倒在浴室、厨房、水泥地上,那一摔直接进手术室。
骨头断了能接,神经压了不好救,脑出血了直接影响意识。
还有一点,很多老人会为了面子逞强。
子女让拄拐不肯,医生让坐轮椅不听,社区贴防滑条也觉得碍事。
结果就是一次轻忽,把十几年养的身体全搭进去。
有时候不是不懂,是不认。
这种心理比病本身还难处理。
很多人一直以为“有病才住院”,但老人摔倒后哪怕骨折都算外伤,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病”,反而让人警惕性降低。
再看一组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群每年大约有40%至少摔倒一次,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家中。
说明什么?防摔不是靠医院,靠的是生活环境。
地面湿滑、地垫卷边、楼梯无扶手、浴室无防滑,都可能成了意外的根源。
光靠“注意安全”四个字,防不了真事,得真改东西。
可惜的是,很多老人住的老房子,改造难度大,自己也舍不得花钱换防滑设施。
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摔倒风险更高。
不是没人提醒,是没人监督。
医生说的“2别干1死守”,不是随口一说,是多年统计总结下来的结果。
一个是别在没人的时候洗澡,浴室是摔倒高发地,摔倒后没人救援可能延误抢救。
另一个是别单独上下高台阶,哪怕再熟悉的楼梯,也可能因为一个分神导致失足。
死守的一件事,就是守住平衡感。
一旦发现自己走路不稳、转弯发飘、眼花头晕,那就该看医生。
平衡力不是随便丢的,丢了就可能出事。
还有些人想锻炼改善身体,但锻炼方式不对也容易摔。
有的老人被人教做“倒走”,说对膝盖好,结果一走就碰到台阶摔得不轻。
有的看人跳广场舞也跟着跳,但节奏不对,脚没跟上就扭伤了。
运动本没错,错在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
身体不是靠意志力强撑的,平衡力、肌力、视力、反应速度,这些都在老化,认清这个现实,比什么都重要。
从骨科医生的角度看,摔倒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后面。
一旦卧床,老人的肌肉会以每天1%的速度流失。
10天不动,腿就没力了。
肺功能下降,痰咳不出来,容易并发肺炎。
静脉血栓形成,一动就可能肺栓塞。
老人的身体像积木,摔掉一块,很难拼回去。
年轻时的康复能力在60岁以后急速下降,这个变化不是一两年完成的,是几个月就看得出来的。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有些摔倒不是因为老,而是因为病。
有的人摔倒前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其实是心律失常。
有的是低血糖引起的晕厥,还有的是小脑萎缩影响了协调。
有的脑卒中就是摔倒那一刻暴露出来的,人在地上说不出话,动不了一边的手脚。
家属还以为是摔到了头,送到医院一查是脑梗。
摔倒有时候不是后果,而是表现,得先查清是摔了伤了,还是先病了再摔的。
还有一类摔倒不是突然的,而是慢性的。
身体本来就虚,肌肉萎缩,站不稳,每天走几步就摇晃。
最后哪天路滑、光线暗,一下子就倒下了。
这种慢性摔倒风险,来自肌少症。
70岁以上老人有一半以上存在肌少症,只是没系统筛查。
这个病不是肌肉“没有”,而是功能下降,用不上劲,控制不了身体姿态。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腿没力,其实是肌肉质量已经不足,没法稳定站立,才更容易摔。
从基层医生的角度说,防摔比治摔重要得多。
治摔成本高、恢复慢、后遗症多,还不一定成功。
但防摔只要从生活中动手。
一个扶手、一盏夜灯、一个软拖鞋底的改进,可能就避免了一次住院。
国家已经把老年防摔写进慢病管理标准里,可社区落实难度大,老人的配合度也不高。
这种事靠谁都不如靠自己醒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呼文生.摔倒导致的骨折:预防与应对策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