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书京介 有书
2025年09月23日 06:30 天津
第一座山:健康的“透支债”
人之有生,唯精与神。
精神所托,强在形骸。
故晚年享福之人,首在身体康健,无病无痛。
观其少壮之时,莫不谨守其身,爱惜元气,未曾轻耗于无谓之地。
此非偶然,实乃深谙“身似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之理。
《黄帝内经》有云: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人每以年轻为资本,肆意挥霍,熬夜纵欲,饮食无度,岂知此正是在生命银行中透支未来之债。
昔者,名医华佗创五禽之戏,谓其弟子吴普曰: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然今之少年,或久坐不动,气血壅滞;
或运动过量,反伤筋骨。
皆失中和之道。
观东坡先生,虽一生坎坷,却深谙养生之道。
其曰: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不得已而饮酒,辄终日不过五合。
晚年贬谪海南,瘴疠之地,犹能保持身心康泰,正因其平日积蓄深厚,方能扛过此难。
今人每以“及时行乐”自慰,殊不知少年时之每一次透支,皆是向未来借贷。
待到晚年,债主临门,非以病痛偿之不可。
观医院之中,卧病在床者,十有八九皆因少时不重养生所致。
诚可叹也!
故欲翻越此山,当自今日始。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保全天真。
虽一时不能尽除积习,然每日进步一分,便是向健康靠近一步。
《道德经》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养生之道,亦复如是。
他日回首,必感谢今日珍惜健康之自己。
健康这座大山,翻越之后,方知不是负担,而是晚年一切福气之根基。
根基稳固,方能承载万千福泽;
身心康泰,方能真正享受天伦之乐。
第二座山:经济的“无常劫”
钱财如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晚年安乐者,非必家财万贯,然必深谙持盈保泰之道,早备荒年之谷。
此中智慧,实为翻越经济“无常劫”之要诀。
老子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言于理财之道,尤为切要。
《大学》有云: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晚清重臣曾国藩虽位极人臣,却一生恪守“俭”字。
其家书有言:
“家中子弟,半耕半读,庶几外不愧于清议,内不疚于神明。”
曾氏晚年得以善终,家族绵延兴旺,正因其深谙蓄积之理,不使钱财如无源之水。
昔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之理,遂泛舟五湖,三聚三散其财。
其理财之道,在乎“知进退,明取舍”,不贪恋权位,不奢求满盈,故能屡散屡聚,被后世奉为财神。
此正合《周易》“亢龙有悔”之戒——凡事过盈则亏,理财亦然。
反观石崇斗富,以蜡代薪,锦步障五十里,终因富可敌国而招致杀身之祸。
《资治通鉴》评其“富而忘本,奢而无度”,恰为后人敲响警钟。
故《朱子治家格言》谆谆告诫: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今人每惑于消费之乐,迷信“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遂陷入借贷消费之泥淖。
岂不知《盐铁论》早有明训:“侈而无节,则不可赡。”
南宋叶梦得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更是直言: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但要量入为出,不致匮乏而已。”
经济这座大山,最难不在如何获取,而在如何持守。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早年深谙“仁中取利,义内求财”之道,生意遍及南北,然晚年因时局变动,加之扩张过速,终致商业帝国崩塌。
其临终遗言:“勿近白虎”,所谓白虎者,金银也。
此语道尽对钱财又爱又惧之复杂心境,令人唏嘘。
翻越此山之道,在于把握“蓄”与“用”之平衡。
智者理财,不求暴富,但求稳健;
不慕虚荣,但求实用。
《道德经》有言:“知足者富。”
真正晚年享福之人,往往懂得“小富即安”的道理,不为钱财所累,反能得钱财之利。
如此,纵使外界经济起伏不定,内心仍能保有一方宁静,这才是翻越经济“无常劫”的真谛。
第三座山:情感的“孤立墙”
人非孤岛,情感如丝。
晚年福泽深厚者,必是那善于织就人情之网、懂得破“孤立之墙”的智者。
此墙无形,却最是坚固;
不砌砖瓦,却能囚心困灵。
《礼记·礼运》有云: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晚清名臣曾国藩,虽军务政务繁忙,却从不疏忽家书。
其《曾国藩家书》中,字字句句皆见真情: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氏家族能绵延昌盛,正因他深谙情感需用心经营,而非任其荒芜。
反观历代多少帝王,坐拥天下却成“孤家寡人”。
恰如《诗经》所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菜根谭》点明路径: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待人接物,七分真诚,三分分寸;
付出与保留间,自有天地。
今人或沉溺虚应故事,或困于精于计算,殊不知《围炉夜话》早言: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情感经营,贵在拙诚,不在巧伪。
破此孤立之墙,非靠一时之功,而在日常点滴。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又云“仁者爱人”,欲得爱,先须付出爱。
夫妻间,多一份体谅,少一份计较;
亲子间,多一份倾听,少一份指责;
朋友间,多一份仗义,少一份算计。
智者深明,情感银行需常存莫常取。
平日多积攒温情笑语,急时方能支取相助。
《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指等价交换,而是情感流动之美。
晚年儿孙绕膝、故交相伴之福,皆源于年轻时种下的善因。
翻越情感之山,首在自知。
知自身之局限,懂他人之需求,方能以心换心,以情暖情。
待到晚年,回首望去,那座曾以为高不可攀的“孤立之墙”,早已在真诚的岁月中化为通途,两旁繁花似锦,尽是人间温情。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