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AI黑板为何能入选CELTSC标准应用优秀案例?

一份教育部权威评选,藏着对 “好黑板” 的标准答案。

当科大讯飞AI黑板被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评为2025年标准应用优秀案例时,这远不止是一份荣誉,更是教育数字化领域 “需求与技术” 达成共识的见证。

要理解这份奖项的分量,得先看懂CELTSC的“标尺”: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与推动者,它从不为花哨的技术买单,只认可那些 “能落地、真有用、可复制” 的应用实践。此次科大讯飞AI黑板从全国众多案例中突围,本质就是对科大讯飞AI黑板的双重肯定:

既肯定其在技术上对行业标准的严格遵循,更肯定其在教育场景中对教学本质的坚守。

黑板的变迁:

从泥板书到智慧教学枢纽

回顾黑板的历史: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泥板书解决系统教学问题,19世纪木质黑板解决群体教学难题,到近现代白板,黑板形态不断变化,其物理形态几经更迭。

然而,无论材质如何变化,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沉思涂写,再到顶尖学府的深邃课堂,这块承载粉笔划痕的平面,始终是知识传授、思想交锋和灵感迸发的神圣载体。

即便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科大讯飞AI黑板的出现仍以 “保留板书核心功能” 为前提——这一演进轨迹印证了教育学家Rupert Wegerif的判断:“技术从未改变‘思维可视化’的教育本质”。

《新华日报》曾发布一则视频《牛津大学物理系阶梯教室黑板能有多大》,让大家看到全球顶尖学府依旧依赖黑板,这里的每一笔每一画书写出改变世界的方程式。仿佛重现了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诞生时,玻尔与爱因斯坦在黑板上激烈论辩的经典场景。

黑板的不可替代性与局限:

基于脑科学的深层逻辑

为何在智能平板、虚拟白板等数字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顶尖学术场合依然执着于使用黑板?这并非出于对传统的盲目留恋,而是因为黑板这一介质,与人类深度思考、知识传递的认知规律有着本质的契合。

其背后,是深植于人类认知的底层逻辑——黑板的价值,被脑科学日益清晰地揭示。

1、具身学习:板书激活镜像神经元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黑板板书过程实则是一种“认知外化”的具身学习。教师书写时的节奏感、手势的起落,与语言讲解形成多模态信息流,共同激活学生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 慢思考与强互动:构建认知深度

板书,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维轨迹的可视化铺陈,一种师生认知节奏同步的“共舞”。学生跟随教师的笔触,在目光的移动与焦点的切换间,完成了一次次理解框架的主动建构。这种独特的“慢思考”与“强互动”,是冰冷的幻灯片或预制课件难以企及的认知深度。

正如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尼古拉·莱舍提金所说:“如果你想要向大家解释一件事情,用板书是最好的方式,相比PPT,它能够更清晰地展现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理解”。

3、 认知减负:去冗余,留核心

另一方面,相对于PPT页面的瞬时切换,板书逐笔构建的知识图谱更具“时间维度”。学生能够直观目睹一个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推演过程,这模拟了科学发现本身的渐进性与非线性,在黑板上书写板书能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爬坡。”

但是,传统黑板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时代也愈发突出:

健康代价,粉尘对师生呼吸系统的慢性损伤;信息局限,静态表达难以呈现动态、立体的知识;内容易逝,精心设计的板书课后便被擦去,教学智慧无法沉淀......

更令人担忧的是,早期电子白板的解决方案走入了误区:为“智能”而牺牲健康,高亮屏热辐射、强反光损害学生视力;为“功能”而牺牲体验,复杂操作打断教学流,触控延迟破坏书写感......

这些桎梏愈发凸显,离教学本质越来越远。

科大讯飞AI黑板的传承与超越

好黑板的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取代粉笔的触感,而在于如何更极致地释放板书作为“思维地图”和“认知脚手架”的潜能。科大讯飞AI黑板的出现,正是这一教育核心载体在智能时代的跃迁:

CELTSC评选的本质,是对 “解决教育真问题” 的认可。科大讯飞AI黑板从 “健康、书写、教学、公平” 等多个维度,交出了 “好黑板” 的标准答案:

1、健康守护:从 “损害规避” 到 “体验升级”

视觉健康:经过国际权威机构德国莱茵TüV低蓝光护眼认证、无频闪认证结合纸质护眼技术,最大程度降低蓝光对于学生眼睛的伤害,给予师生最佳视觉感知,保障教学内容能够清晰有效的呈现。

听觉均衡:在课堂声音的传递上,采用等响度、空间自适应算法,国标厅堂扩声标准一级,全方位打造视听体验,提升师生的聆听体验,做到前排不刺耳,后排听得清。

环境友好:大屏关键器件使用易散热材料,减少屏幕热辐射,解决电子屏 “烤箱效应”。

2、保留书写本质,但超越书写局限

教师提笔书写的姿态是教学的气场所在。因此,科大讯飞AI黑板通过AI笔迹美化,让每位老师的板书都清晰美观。

同时实现内容的数字化留存,板书不再是被擦除的遗憾,而是可追溯、可复盘的教学资产。

继承传统黑板板书的“慢思考”优势,通过黑板板书筛选核心知识框架,使学生大脑信息处理效率提升。同时辅助AI算法实时捕捉黑板上每一笔划的轨迹与逻辑关联,智能生成结构化、可回溯的动态知识图谱。教师得以在课堂任意节点调取、复用、深化任一环节的灵感火花。

3、AI赋能:从 “工具辅助” 到 “教学共生”

学科精准赋能:数学学科支持立体几何识别与动态演示,函数图像可实时生成并展示变化规律;英语学科通过虚拟人对话提升口语表达;化学学科借助虚拟实验室打造沉浸式实验室......

资源体系化供给:整合国内主流出版社官方授权电子教材,配套到章到节的教学设计、课件、试题资源,同时提供跨学科实践、大单元教学专题资源,解决教师 “探究式教学资源紧缺” 痛点。

课堂观察赋能教师成长:通过课堂实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音视频”等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数据管理等教育场景深度融合创新,形成“课堂教学画像”,助力精准教研。

人机协同共育:虚拟人辅教系统构建 “师-机-生” 三元互动,课间15分钟带动红歌齐唱、眼保健操等活动,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教育公平:从 “资源倾斜” 到 “机会均等”

资源公平:体系化优质资源通过云端共享,乡村教师可调用与城市名校同等的备课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数据安全: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底座,建立 “机审+人审” 双重审核机制,备授课数据安全可控,保障教育数据不泄露、不丢失。

从奖项到课堂

从2022年获得国际显示技术创新金奖,到2024年入选工信部视听系统典型案例,再到如今入选CELTSC标准应用优秀案例,科大讯飞AI黑板的荣誉簿在不断增厚。但比奖项更珍贵的,是来自一线的反馈: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依托科大讯飞AI黑板将数字化板书、全自然交互与教学全场景融会贯通,应用率近100%。朱老师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好奇心,更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中更好地吸引知识,从而事半功倍。

据统计,基于科大讯飞AI黑板,课堂问题解答率提升到85%,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到72%。在课堂动态教学中,实现了“师-机-生”三元互动,让知识传递、思维启迪、能力培养虚实相生,“枯燥的知识点也更加有趣了。”学生表示。

这样的改变,正在全国4.5万所学校的230万教师所使用。

数字时代AI黑板的“守核创新”

黑板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载体形式,而在于其承载的“思维可视化、互动生成性、人文温度”。

而科大讯飞倾注心血打磨的这方黑板,是因为它至今仍是教育最核心的“现场”:而每一次功能迭代,都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蹲在课堂里听来的需求;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不是为了标榜先进,而是为了让教学更顺畅。科大讯飞始终记得,研发的起点不是实验室,而是真实的教室。
此次成功入选CELTSC标准应用优秀案例,既是对科大讯飞做教育初心的肯定,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科大讯飞将怀着更大的谦卑与热情,将这份使命延续下去。

*文中数据来源于实际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黑板   案例   优秀   标准   板书   学生   认知   教师   资源   知识   本质   思维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