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晴(重庆大学)
最近,新中式养生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面包也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扬州中医院药膳面包1小时售罄,北京同仁堂枸杞牛角包入驻商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出独具特色的折耳根面包。当“黄芪”“八珍”等中药食材裹进松软面团,中式养生面包从医院食堂火到社交平台,我们不由得思考,这何尝不是一次中医药贴近现代生活的有益尝试呢?
其实,这种独特的养生之道也正折射出年轻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中医药产业探索提供了新样本。只是在热度之下,想要让中医药更加亲民,更需在创新产品与守住专业本质间找到平衡点。
药膳面包的走红,离不开中医药产业对载体创新的巧思。一直以来,中医药在大众眼中的形象多与“捡草药”“熬药汤”相关,药汤和草药的苦味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而面包作为日常高频食用的食品,恰好成为消解这种距离的理想桥梁。它将中医药的养生理念,从传统的服用场景中剥离出来,融入到香甜松软的日常饮食里。这种创新,能让年轻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自然接触到中医药知识,或许有人会因一款特色面包主动查询“八珍”的含义,也可能有人会借由新奇的口味,重新理解“药食同源”的深层逻辑。
其次,它精准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渴望将养生融入日常的需求。如今的年轻人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下,面临着熬夜伤身、外卖不健康、工作压力大等现实健康困扰,也更不会有熬煮中药调理身体的时间与耐心。药膳面包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既不用改变吃面包的日常习惯,又能通过食材搭配获得心理层面的健康慰藉,这种低门槛、高适配的养生方式,正是年轻人所追求的健康生活。
这份创新,也成为了中医药“破圈”的重要推手,无形中拉近了传统智慧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为中医药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不过热潮之下,专业本质仍需坚守。如何让中药经典古方焕发新生,适配现代人的饮食需求?怎样在“中医药+餐饮”产品研发中既保证安全有效,又兼顾美味口感?如何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让养生食品名实相符、品质稳定?怎样引导消费者正确认知中医药餐饮产品的养生功效,避免被夸大宣传或不实信息误导?只有正视并推动解决这些专业问题,才能让药膳面包从网红单品变成长销产品,让中医药的亲民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药膳面包不是中医药的全部,也不该被期待成治病良方,它更应被视为中医药走进日常的“敲门砖”。通过一块小小的面包,让更多人了解药食同源的智慧,让中医药从治病向防病、养生延伸,这才是其核心价值。药膳面包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中医药创新的可能性,也提醒我们:唯有守住专业底线、尊重市场需求,才能让这份创新真正惠及更多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