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国产 3A 游戏《明末:渊虚之羽》的发售与 B 站 UP 主 “双尾彗星” 宣称 “清兵入川是解放四川” 的言论形成诡异共振,将游戏推上历史虚无主义争议的风口浪尖。Steam 平台数据显示,游戏好评率一度跌破 19%,陷入 “差评如潮” 的舆论漩涡。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不仅伤害了公众情感,更对那些以严谨态度还原历史的作品造成了致命打击。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象化:游戏中的价值观扭曲
《明末:渊虚之羽》设定于 1647 年的四川,正值清军大规模入川、张献忠战死的关键历史节点。然而,游戏中玩家对抗的敌人仅有 “意图复活明帝的太监”“明军将领”“农民起义军”,清军及其合作者被系统性抹除。这种设定被玩家讽刺为 “二战游戏隐去轴心国军队”,实际游戏行为演变为 “专杀抗清火种”。更令人愤慨的是,抗清名将李定国被设计为需击杀的精英怪,而降清叛将孙可望却成为友军 NPC,这种 “忠奸颠倒” 的角色定位直接挑战历史常识。李定国作为 “明末岳飞”,两蹶名王、宁死不降,至今在西南地区仍有香火祭祀;孙可望则因出卖南明情报被乾隆列入《贰臣传》,连清廷都鄙夷其品行。游戏对历史人物的彻底颠覆,被学界痛斥为 “文化毒瘤”。
游戏对崇祯皇帝的妖魔化处理同样引发争议。最终 BOSS 被设定为异化的崇祯,被塑造成克苏鲁风格的怪物,却避谈清军入关后的 “剃发易服”“扬州十日” 等暴行。这种叙事策略将明朝灭亡归咎于内部腐败,却回避了外部侵略的核心矛盾,暗示 “明朝皇帝才是乱源”,被玩家批评为 “对汉民族记忆的亵渎”。
对历史敬畏的践踏:认真创作者的困境
当《明末:渊虚之羽》通过歪曲历史博取眼球时,那些投入大量资源还原历史的作品却面临生存困境。例如网易 3A 大作《归唐》,与甘肃省文旅厅深度合作,通过激光扫描技术 1:1 还原莫高窟、玉门关等 11 处遗址,从铜钱 “开元通宝” 的锈色到敦煌文书残卷的细节,都体现出对历史的敬畏。该游戏以晚唐 “归义军” 历史为背景,聚焦石匠、僧侣等无名者的命运,将宏大历史转化为个体抉择,让玩家在情感沉浸中理解 “和平统一” 的文化内核。这种严谨态度与《明末》形成鲜明对比 —— 前者用 6 年时间、2 亿元资金构建历史真实感,后者却用 “克苏鲁缝合” 消解历史厚重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明末》的争议暴露了行业生态的畸形。Steam 数据显示,游戏因优化问题、定价策略等负面评价占比高达 81%,但其历史虚无主义叙事却成为核心争议点。这种 “流量至上” 的创作逻辑,正在挤压严肃历史题材的生存空间。正如某高校历史系教授在社交媒体指出:“将抗清烈士设为敌人,降清贰臣封为友军,这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对历史的篡改。”
文化传承的危机: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层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以主观叙事消解客观史实,最终达到否定民族文化根基的目的。《明末》将清兵入川包装成 “解放”,将抗清斗争污名化为 “内乱”,与历史学界对 “屠蜀” 事件的研究结论背道而驰。根据《蜀乱》《五马先生纪年》等史料记载,1644-1664 年四川人口从 310 万锐减至不足 50 万,清军的屠杀与破坏是重要因素。游戏刻意回避这一事实,将责任单方面归咎于农民军,实质是对历史复杂性的粗暴简化。
这种叙事策略的危害远超游戏领域。当年轻玩家在虚拟世界中反复接受 “清军解放四川” 的暗示,其历史认知可能被潜移默化地扭曲。正如法律界人士强调:“文化产品的传播责任不仅是商业行为,更关乎民族精神的塑造。” 若放任此类作品泛滥,国产游戏将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沦为西方价值观的传声筒。
行业警钟: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何在?
《明末:渊虚之羽》的口碑崩塌(Steam 好评率回升至 28% 仍属 “多半差评”),为国产 3A 市场敲响警钟。历史题材创作可以虚构,但不能颠倒黑白;可以艺术加工,但不能消解民族记忆。正如《归唐》通过数字技术让河西走廊重焕生机,《黑神话:悟空》以神话叙事传递东方美学,真正的文化输出需要建立在对历史的敬畏之上。
在文化自信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游戏行业更应承担起历史传承的使命。唯有摒弃 “流量至上” 的短视思维,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与严肃性,才能让国产游戏在全球市场上赢得尊重。正如玩家在 Steam 评论区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克苏鲁缝合怪,而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历史史诗。”
这场争议或许是一个转折点 —— 当《明末:渊虚之羽》的教训被铭记,国产游戏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在虚拟世界中构建起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地。
结语
历史从不是任人打扮的玩偶,更不该成为流量博弈的祭品。《明末:渊虚之羽》的争议与 “清兵解放四川” 的谬论,本质上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系统性解构,是用商业投机践踏历史尊严。那些在故纸堆中爬梳史料、在数字世界里重建文明的创作者,他们的心血不该被虚无主义的浊流淹没;那些为守护文化根脉而抗争的历史细节,更不该在猎奇叙事中被篡改。
文化创作有边界,历史敬畏无弹性。当抗清英烈的忠魂被游戏代码侮辱,当屠蜀惨剧的血迹被虚拟叙事擦除,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过去的认知,更是对未来的锚点。警惕以 “架空” 为名的历史篡改,抵制以 “创新” 为幌的价值扭曲,这不仅是对严肃创作者的公平,更是一个民族守护精神家园的底线。历史不容戏说,良知拒绝交易 —— 这是《明末》争议留给我们最沉重也最迫切的警示。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