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炎黄子孙”,咱们中国人都不陌生。这词儿听起来挺亲切,感觉像是把全国人民拴在一根绳上,血脉相连,谁听了都觉得自豪。可这几年,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场合、官方文件里,这词儿用得越来越多,慢慢地好像就成了“中华民族”或者“中国人民”的代名词。报纸上、电视里,甚至领导人讲话中,都能听到这个说法。但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不对,这么用有问题。他就是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葛老认为,“炎黄子孙”压根儿不能跟“中华民族”或者“中国人民”画等号,滥用这词儿不仅不靠谱,还可能给民族团结添乱。
葛剑雄不是随便哪个路人甲,他是真有料的学者。1945年出生在浙江湖州,从小家里就一堆书,《史记》、地方志啥的,他打小就泡在这些老古董里。1965年考进复旦大学历史系,跟着大牛谭其骧学历史地理,后来硕士毕业留校,成了这行的顶尖人物。他研究过中国的人口、地理、历史文化,主编过《中国历史地图集》,还写过《西汉人口地理》这种硬核书,学术圈里谁不知道他啊。
1988年,葛剑雄在家写了一篇重磅文章,直截了当说:“‘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为啥他要这么说?简单讲,他觉得这词儿站不住脚。第一,炎帝、黄帝是传说人物,没真凭实据能证明他们是所有中国人的老祖宗。第二,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血统的产物,而是好多民族混一块儿形成的。第三,硬把“炎黄子孙”套在所有人头上,不但不科学,还可能让少数民族觉得被冷落,甚至影响国家团结。
葛剑雄拿历史说话。他翻开《史记·五帝本纪》,里面写黄帝跟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可司马迁自己都说,这些事儿是传说,没法儿考证。到1988年,考古界公认商朝遗址是真的,夏朝遗址还半信半疑,至于炎帝、黄帝那年代,连个影子都没找着。葛老的意思是,就算这俩人真存在过,也就是当时一堆部落头头里的两个,影响力哪有那么大啊?凭啥说全中国人都得是他们的后代?
再看看汉族是怎么来的。葛剑雄说,汉族压根儿不是纯种,而是好多民族融出来的。北边有匈奴、鲜卑、突厥,南边有蛮、夷、越,汉族跟这些族群混着混着就成了今天这样。比如西汉时候有个叫金日磾的,本来是匈奴的太子,后来投靠汉朝,还当了大官,他后代就融进汉族了。这说明啥?汉族不是靠血统,而是靠文化把人聚起来的。葛剑雄还举了个例子:犹太人在中国能安安稳稳生活,慢慢变汉族,但在别的地方却老被欺负,这不就证明汉族挺能包容吗?
到了现代,葛剑雄更操心这词儿的实际影响。1980年代,“炎黄子孙”老出现在官方文件和祭祀活动里,他却觉得这不妥。1987年统计,中国有8600万少数民族,像藏族、维吾尔族这些,跟炎帝、黄帝八竿子打不着。如果老说“炎黄子孙”代表全国人民,那不是把这些民族晾一边儿了吗?宪法里讲民族平等,这么搞不就违背初衷了?他还担心,这说法会让人觉得汉族高人一等,搞不好还给分裂分子留话柄。台湾那边,大部分人是大陆过去的,可高山族这些原住民跟炎黄没啥关系。海外华人也有不少入了外国籍,老提“炎黄子孙”容易让人误会,影响国际关系。
葛剑雄总结说,中华民族牛就牛在各民族一块儿奋斗,不是靠编个共同祖先忽悠人。他不反对你私下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官方场合这么用,得悠着点。这篇文章一出,炸开了锅,大家伙儿开始重新琢磨这词儿到底该咋用。
“炎黄子孙”听着就挺有文化味儿,在中国可是老牌子了。炎帝、黄帝被当成文明的老祖宗,代表着咱们的根儿和传统。文学、历史里老提这词儿,感觉是中国人身份的象征。不过,它的意思和用法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咱们得挖挖它的来龙去脉。
早先,这词儿范围没那么大。先秦时候,《国语·周语下》里说:“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意思是,夏朝的鲧、禹,姜姓的四岳,还有好多姬姓、嬴姓的国家,都算黄帝、炎帝的后代。那会儿“炎黄子孙”主要是指夏、商、姬、姜这几大族的子孙,比如周朝、齐国、秦国这些。后来秦灵公开始一块儿祭祀炎帝和黄帝,《史记·封禅书》里写:“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俩人地位慢慢高起来。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说自己是黄帝后代,为啥?给自己脸上贴金呗。《史记》里从黄帝到夏商周的王,全都说是黄帝的子孙,连蛮夷族群也被拉进这谱系。后来的汉唐宋明皇帝也这么干,几乎每个姓氏都能扯到炎帝、黄帝或者他们的手下。这么一来,“炎黄子孙”就成了大家默认的文化标签。
有意思的是,不光汉族,连一些少数民族也说自己是炎黄后代。辽朝的契丹人就挺会来事儿,《皇朝实录》里说契丹是黄帝后代,《辽史》还说他们是炎帝后裔。云南还找到过契丹人的族谱,里面写着“辽之先祖始炎帝”。鲜卑、匈奴这些族,接受了汉文化后,也跟着喊自己是黄帝子孙。这说明啥?“炎黄子孙”不光是血统,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
到了清末,国家危了,民族主义起来了,“炎黄子孙”就换了个新马甲。孙中山他们反抗满族时,喊“炎黄子孙”来鼓舞汉人斗志。革命派说只有汉族是炎黄后代,改良派则说全中国人都算。抗日战争时,这词儿彻底成了号召全国人抗日的旗号,连海外华人都被感动得热血沸腾。中华民国时期,大家都觉得“中华民族就是黄帝子孙”,这观念根深蒂固。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问题一摆上台面,这说法就得重新掂量了。葛剑雄就是在这时候站出来,提醒大家别乱用。
葛剑雄不是瞎说,他有历史、有考古、有现实依据。不过他这观点一出来,有人点头有人摇头,争议挺大。
葛剑雄翻《史记》,说里面关于炎帝、黄帝的事儿多半是传说。司马迁自己都承认,他写这些时没啥真凭实据,就是抄了《春秋》、《国语》的说法,没深究。葛老觉得,炎帝、黄帝顶多是当时一堆部落头领里的两个,压根儿代表不了所有人。
考古也给葛剑雄撑腰。中国各地老早就有了不同的文化,像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跟中原一块儿搭起了中华文明的框架。葛剑雄讲课时就说过:“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哪能全归功于一个人?”这跟“炎黄子孙”那种单一祖先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葛剑雄老强调,汉族是好多民族混出来的。匈奴的太子金日磾都能成汉朝大官,后代融入汉族,这不就是融合的例子吗?他还说,汉族靠文化把人拉进来,不是靠血统。谁接受汉文化,谁就能成汉族一员。
葛剑雄还操心现实问题。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8600万人(1987年数据),好多跟炎黄没关系。老提“炎黄子孙”,不就冷落这些人了?宪法讲平等,这么搞不合适。他还说,台湾有高山族,海外华人有外国籍,乱用这词儿可能惹麻烦。
1989年,《光明日报》上有人反驳,说葛剑雄误解了《史记》,黄帝打的是炎帝后代,不是炎帝本人。葛剑雄回击说,原文写的是“炎帝”,而且传说版本太多,没法当真证据。到1990年,这场争论才算消停。不过葛剑雄的观点真让不少人开始反思。
葛剑雄说了这么多,可现实里这词儿还是挺火。每年清明,全国祭祀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媒体也老用它来煽情。不过,他的想法也在慢慢影响教育、政策和学术。
葛剑雄他们推动下,历史课本开始讲多元文化,少数民族的历史和贡献多了起来。老师上课会说,中华民族是大家一块儿干出来的,不是某一个祖先的功劳。这么教,孩子们也能更明白民族平等。
官方文件里“炎黄子孙”少用了,换成“中华民族”这种更包容的词。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都讲团结和发展,避免让人误会。
海外华人还是挺爱这词儿的,觉得有文化归属感。可随着全球化,不少人觉得自己首先是所在国的公民,“炎黄子孙”慢慢变成个文化符号。
葛剑雄点了个火,学者们开始深挖中华民族的起源和融合。现在研究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搞清楚中国历史的多样性。这些研究也给民族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葛剑雄这观点当年挺炸裂,可现在看,真有道理。中华民族厉害就厉害在各民族一块儿拼,不是靠一个祖先撑场面。他那句话说得好:“中华民族的力量来自各民族的共同目标,不是共同的血统。”这话既尊重历史,也提醒咱们团结最重要。你说呢?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