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C工作室】
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共30天。三伏天即将到来,如何“冬病夏治”?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月15日举行的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上,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介绍,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阳气最盛的时段,也是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机。通过贴敷、艾灸、针灸、饮食调理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调理脏腑,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冬季高发疾病的发作,主要用于呼吸、循环、风湿免疫等系统疾病的防治。
“冬病夏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说,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者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它是寒、虚、里、阴一系列的病症。比如慢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慢性腹泻、关节疼痛僵硬。
夏治则是指在三伏天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顺应自然,借助自然的温和热达到温补阳气、散寒驱邪,增强人体之正气的作用。
哪些人群或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一是阳虚、气虚体质的人群,这类人群有以下几个特点:平素怕冷怕风、喜晒太阳、喜热饮,吃牛奶、冷饮之后就会感觉胃部不适或者出现腹痛腹泻,平时有四肢发凉的症状。
二是呼吸系统慢病稳定的人群。“肺喜温而恶寒,这部分人群如果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肺系疾病,它的加重多与内寒有关系。”张洪春说,到了冬季,外寒引动内寒,内外合邪、闭塞肺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加重。在夏季阳气旺盛的时候,或者说在稳定期的时候,及时给予补阳气、祛内寒,能够有效缓解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以及缩短病程。
三是其他具有虚寒性质的疾病,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慢性腹泻等,这类疾病也适宜“冬病夏治”。
每年的三伏天,三伏贴的疗法被广泛推广应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提醒,要因人辨证开穴,再进行伏帖。贴后出现微红或者是轻度瘙痒属正常,如起泡要及时就医,贴敷期间避免直吹空调、剧烈运动。虽然三伏贴作为夏季养生的重要手段,但是恶性肿瘤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者,瘢痕体质者,皮肤病者禁用。
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明显,夏季养生也要根据地区差异进行调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表示,虽然夏季炎热多雨,但是南方常湿热,北方多燥热。因此,在湿热较为明显的地区,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周身困重,以及头重如裹等表现,可以根据清热利湿和运脾醒胃等作为基本原则,避免午后湿盛时段外出。食疗宜采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利湿,用含有金银花、藿香、紫苏叶等凉茶芳香化浊,并且多食百合绿豆粥,扁豆荷叶粥以及酸梅汤等等来益气养阴,防止体内积热。
北方夏季干燥,“暑热”更易伤及津液,在养生方面更注重养阴、生津、润燥。日常起居应该减少运动量,避免午时出门或者户外活动,防止中暑或者大量汗出导致的脱水等情况,饮食上可以选择黄瓜、荸荠、梨等生津补水的食物,补充水分时可以适当饮用电解质水。中医认为心主夏、赤主心,也可以选择西红柿、红豆、红枣之类的食物,使气血充盈、补养心阳。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杨彦帆)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C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