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葡萄、西瓜、石榴、苹果这些舶来品不同,秋天满大街的柿子是完完全全的中国本土水果,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柿子核。
柿子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被赋予了很多祝福的含义,因为柿与“事”同音,所以古人经常把它和如意放一起来传递“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

著名画家齐白石除了爱画虾,也很钟情画柿子,并且在画作边题上“事事平安”一类的题跋。作家老舍也因喜爱柿子,将自家种了柿子树的小院取名为“丹柿小院”。
民间还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谚语。据说在元朝末年,要饭出身的朱元璋,在穷困潦倒之际,有一年的霜降时节遇到一颗结满果实的柿子树才得充饥活命。建立明朝之后,他便封柿树为“凌霜侯”,民间也就逐渐传开了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不过我们吃柿子的时候又经常会收到来自长辈的各种提醒:“不能空腹吃柿子”,“不能和螃蟹一起吃”,“吃了柿子别喝牛奶”。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水果,吃起来还这么费神费力。
而且成熟的柿子,果皮轻薄如纸,果肉清甜软糯,但是还没有成熟的柿子却坚硬如瓜皮,吃不到甜味反而满口的涩味。这是因为还没熟的柿子细胞中的鞣酸(又称单宁)含量高达40%,而成熟之后则会降低到1%。
鞣酸在口腔里和唾液里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鞣酸蛋白,它细小且具有颗粒感,不溶于水,所以就会产生涩涩的收敛口感。当大量颗粒状的鞣酸蛋白在胃里互相堆积,在胃酸的作用下会形成坚硬的一团硬块, 我们叫它“胃柿石”,从而导致胃部不适。

由于空腹时胃酸分泌较多,增加形成“胃柿石”的风险,所以才有了不能空腹吃柿子的忌口。
另外,从中医理论上说,柿子和螃蟹都是寒凉性食物,一起吃可能会加剧肠胃负担。而且螃蟹这种高蛋白的食材和鞣酸在一起,结果显而易见。

同样,其他高蛋白的食物诸如鱼、虾、牛奶,还有高淀粉含量的红薯,都不建议与柿子一起吃。而且柿子的含糖量相当高,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忌口之一。
但是做为蓝星上最努力也最会开发食材的民族,柿子未熟这种青涩口感,怎么能够难倒聪慧的古人。早在南北朝时期,我们就已经掌握不少柿子的脱涩方法。
北魏贾思勰在他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里就记载过:把石灰水静置沉淀,用上层澄清的水来浸泡新鲜的柿子,放入罐子中密封三天后,吃起来既脆又甜。

除此之外,用温水浸泡,把柿子和苹果、梨等水果混装密闭、甚至用白酒喷洒这些方法早已被总结出来,都可以促进柿子里鞣酸的转化或凝固,使其变得甜美可口。
诚然,柿子的缺点很明显,但是解决起来并不难,相比较起来柿子的优点就更多了。它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果胶,可以有效缓解便秘。还含有维生素、胡萝卜素、黄酮类、脂肪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

柿子做成柿饼时表皮产生的白色粉末叫柿霜,它可以调理咽喉干痛、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柿子叶用来泡水喝不仅有茶香味,还不含茶碱和咖啡因。吃柿子抠下来的柿子蒂,中医也能拿来入药治疗打嗝。

另外,柿子的保存时间长,如果做成柿饼,可储存的时间就更长了。而且柿子树的单棵产量很高,30年树龄的柿子树可以结出300斤果实,在灾荒频发的古代,柿子树几乎就是挽救生命的象征。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里也给柿子总结了很多优点:柿子树寿命很长,结果期也有近百年时间;树冠舒展,绿叶成荫;叶子在秋天泛红,和橙色的果实相映成趣,观赏价值极高;叶片肥大,古人甚至用它代替纸张来练字。

深秋之际,漫步在山林和田野间,当阳光透过红艳的果实洒落,一棵柿子树,也能见证出中华民族和大自然互相塑造的痕迹。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