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有没有出息,就看父亲的命运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一个家庭里,父亲决定了高度,母亲成就了宽度。

如果父亲不够高,那孩子的人生上限,就会很低,就像一只笼中鸟,怎么飞也飞不高。

虽然我们不主张拼爹,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能拼爹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超越了一大批同龄人。

在明末清初,有一个叫黄宗羲的人,其家庭的几代人,把父子之间的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

诚然,子女有没有出息,看父亲的命运就知道了。

01

父亲命苦,孩子急转直下。

黄宗羲出生于余姚县,父亲黄尊素,饱读诗书,在万历年考上进士,后出任御史。

当时,魏忠贤当权,但凡和其有过节的人,都遭受打压。

黄尊素就是被打压的人之一,先是被免俸禄一年,后被革职回乡,最后下狱,受酷刑而死,终年四十三岁。

父亲中年亡故,是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下。剩下的一家老小,只能靠祖上的田地过日子。

黄宗羲失去父亲之后,忍气吞声了很久。直到魏忠贤倒台,他才上北京,为父亲洗刷冤屈。

到北京之后,他没来得及等到伤害父亲的人的判决,就私自动手,进行斩杀。还好,崇祯帝没有追究其责任,而是认为,忠烈之后,情有可原。

因为这次斩杀行动,黄宗羲名声大噪,被大家当成英雄。

“标签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贴上了某种标签,就很难撕下来,并且会按照标签的标准去约束自己,成就自己。

当明朝灭亡之后,黄宗羲带着英雄的光环,成为了恢复明朝的领头人。

从三十五岁到五十岁,他都在抵抗清军的路上。

期间,他被南明政权逮捕入狱;弟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有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

直到他变老了,到顺治十年,他才忽然醒悟过来,已经改朝换代了,自己的英雄主义,毫无意义。他的一生,都背负了“父亲的因果”,似乎一生都在“子报父仇”。

回到社会当下,有多少孩子,生活在穷困的家庭,看不到希望;遭受心穷的父亲,各种打压,阳光都无法涌进心头。

如果父亲的仇人,把孩子视为眼中钉,孩子哪能出头?

父亲早亡的家庭,孤儿寡母的日子,苦是无限的。

02

父亲富贵,孩子乘势而上。

晚年的黄宗羲,写书,读书,授课,开学堂。

到了康熙年间,他的才华崭头露角。他写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康熙也多次创造机会,让明朝期间的学子,进入官场。黄宗羲虽然一次次拒绝,但还是安排了儿子黄百家参加编辑《明史》。

黄宗羲晚年注重读书,家庭的条件也逐渐好起来,儿女都过得安稳。

有一个词语,叫子承父业。

如果孩子出生的时候,父亲的事业发展很大,很顺,那么孩子就等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父亲的地位很高,就能够在一个时代里,接触到更多的大人物,也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其中一些机遇,是完全可以分给孩子的。

父亲才高八斗,那孩子也能够寒窗苦读,走上更好的仕途。

父亲人品好,孩子就能够享受到“善有善报”的结果。毕竟父亲修的德行,一部分是会留给儿女的。比方说,父亲帮助过的人,也许是多年后,会帮助到下一代,或者形成世交,延续互帮互助的格局。

父亲的层次,是儿女找对象时的条件之一。按照门当户对来说,父亲的门高了,儿女对象的门,也会高。

父亲的格局大一些,那么对孩子的安排就会深远一些,从而孩子走的路,就很遥远。

多数的孩子,总要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开启自己的前程。

03

不背负父亲的命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要么限制发展,要么促进发展,但不是绝对的。

就像一个原生家庭,有好几个孩子,但是每一个孩子的出息,是不一样大的。总有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后,完全和原生家庭没有关系。

当今社会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一直拼爹,更要告诉孩子,如何超越父亲。

正如哲学家培根说过的:“由于过去的业绩而享有声望的显贵,大抵不愿见到发展的洪流迅猛奔腾超越其成就。”

对于我们来说,可分三步走,做一个比父亲更厉害的人。

其一,人在成长的路上,借助父亲现有的资源,去多读几本书,获得更高的学历。

去大城市读书,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格局比父亲大一些,并且发展的机遇比父亲多。

其二,成年之后,不再对父亲进行依赖,哪怕父亲是腰缠万贯的人。

勇敢地折腾起来,也许会伤痕累累,但是会让自己有很多的社会经验,并且也可以打破父亲设定的条条框框。

其三,人到中年,让年老的父亲,逐步退出家庭的主角。尤其是那些格局小,本身就穷的父亲,不能够成为你的绊脚石。

对于好的父亲,在继承中发展;对于不好的父亲,推到重来;对于一般般的父亲,在发展中继承。

04

作家鲁迅说过:“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孩子,当你对父亲不满意的时候,那就打破父亲的限制,敢于做全新的自己。

父亲没有绝对的好坏,父亲也是尝试着去接触这个社会,也在社会上栽跟头,然后反复爬起来。

父亲的高度,也许不高,但那是父亲拼尽全力的结果,真的不要去责怪。

孩子,每个人可以听天由命,按父亲的安排活一生,一定要勇敢地去寻找自己的春天。

父子、父女一场,从来不是一生,且行且看。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历史   出息   子女   父亲   命运   孩子   家庭   明朝   儿女   格局   成就   标签   社会   崇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