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何以中国·理想都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启动。“何以中国?”这一深邃的叩问,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源流、特质与精神的探析,更是对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世界东方、中华文明何以绵延不绝的时代思考。
从周口店的文明之火、琉璃河的太保墉燕、燕辽金元明清的六朝古都,到伟大祖国首都、全球瞩目的双奥之城、世界遗产中轴线,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理想都城”,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为探寻“何以中国”提供了极具分量的当代注解。
一方厚土,埋藏着千年文明密码,唤醒岁岁更迭的集体记忆。
“人之源、农之源、城之源、都之源”,首都博物馆馆长郭京宁,通过考古发现解读了北京的四个源。
从古人类发展史的角度看,周口店遗址发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这是人之源;在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中,发现了目前年代最早的北方地区的栽培农作物,这是农之源;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克罍、克盉和太保墉燕实证了西周燕国始封地,将北京建城史推进到3000年前,是北京城之源的实证;金中都遗址实证了北京从城到都的转变,这是都之源。从边境重镇到大国首都,北京始终展示着这座古都的独特魅力和源远流长的文脉。
琉璃河遗址发掘现场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是目前已知燕山南麓地区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遗址自1945年被发现以来,历经多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是经考古实证的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
那么3000年前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呢?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持续开展系统性勘探、精细化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在以往发现的内城之外,新发现了外城,城址范围较原来有所扩大、城市的结构也比以往认识得更为复杂。在内城之中,发现了高等级贵族所居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17座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直接指向燕侯家族墓地,未来或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一条中轴,确立了壮美空间秩序,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市井烟火。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是北京城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重要代表,是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在中轴线上,国家、城市、民众、生态等要素各司其职又相互呼应,共同建构出一条内涵完整、价值多元的文化遗产带。
北京中轴线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宏大叙事也能捕捉到其与每一个普通人的关联。12年的申遗之路更让我们理解了中轴线是有生命的,它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下和未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高福美说,这些年我们从北到南,用脚步丈量历史、不断充实文本研究,但是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古老的中轴线遗产上每天都在发生着让人欣喜的变化。
最北端,钟鼓楼成了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最美打卡地;在首都核心区,用绣花功夫修整的胡同里也留下了老北京炽热情感和乡愁。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北京市立足这一崭新起点,出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推进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设置,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出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阐释和传播的25项具体措施,编辑出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丛书等图书,开展第五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群众性活动,推出一批北京中轴线主题文创产品,深化北京中轴线文化阐释和传播,深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推进遗产点腾退空间的活化利用,持续提升中轴线周边人居环境,实现先农坛庆成宫、正阳门箭楼对社会开放,推出多条中轴线主题游径和文化探访线路,推进中轴线文化进校园,让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中轴线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充分发挥北京中轴线桥梁纽带作用,培育一批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会客厅”,举办世界遗产大会主题边会、“中轴永续,文明互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活动、“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古都文明对话”活动、“世界遗产在北京”展览等系列活动,加强北京中轴线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一脉长城,盘踞出雄浑地理曲线,守护着代代相传的家国山河。
“我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下,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继续守护长城。”今年81岁的梅景田已经自发守护长城40年。在梅景田影响下,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保护长城的农民组织——长城保护协会,他的外甥女刘红岩成为专职长城保护员,孙女梅敬雯中学就发起长城知识小讲堂、提出长城保护金点子计划。从一代人到三代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们所守护的不仅是长城文化遗产,更是中国精神的薪火相传。
长城保护修缮
长城(北京段)沿燕山和太行山山脉分布,延绵500余公里,从东至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六个辖区的明长城。北京段长城由于拱卫都城,防御体系完备,建造技术精良,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
2019年以来,滚动实施长城抢险项目73项、率先开展长城考古发掘、率先启动长城研究性修缮……通过在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北京形成了以协调保护为基础、以价值挖掘为牵引、以融合发展为驱动、以公众参与为支撑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先锋队”“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文化金名片”,为全国范围内长城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具有率先探索和先行示范的价值和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以北京段长城为代表的中国长城保护管理实践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是示范案例中唯一的文化遗产项目。
一条线路,串联起峥嵘革命岁月,激励着我们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是北京与河北联动,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典范之作。2024年,两地以1949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驻北平(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整合京冀两地沿线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等资源,精心打造了这条主题游径。游径涵盖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等13处重要节点,其中包含多处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博物馆。
通过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展陈提升等系统性工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被生动再现:清华园车站经过抢救性修缮和专题展览布置,细致呈现了中共中央迁平的具体历程;香山革命纪念地得到全面修缮复原,重现了“进京赶考”第一站的历史风貌;颐和园益寿堂的专题展览,则聚焦于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晚宴,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民主协商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京冀两地通过建立协同保护机制,打破了地域壁垒,推动了革命文物资源的跨区域整合与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有效保护了革命遗产,更使其成为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生动课堂。
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到长城的巍峨雄关,从大运河的悠悠碧波到中轴线的壮美秩序,北京每一处精心守护的遗产、每一件重焕光彩的文物,都在无声而有力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创造伟力与文明韧性。北京用自己的实践表明,“理想都城”建立在对历史根脉的坚守之上,成长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中,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