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5日从北流市有关部门获悉,被誉为“世界铜鼓王故乡”的北流市,新挖掘出一面千年铜鼓。该铜鼓具备北流型铜鼓的某些特征,极为珍贵,极具考古价值。
7月14日,北流市六麻镇经龙村山口垌组一座山岭的半山腰上,一名村民在清理房屋后的滑坡泥土时,意外发现一面保存完整的古代铜鼓。这一发现是继1972年“世界铜鼓王”(水冲庵铜鼓)之后,当地考古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初步判断该铜鼓属于北流型铜鼓,距今约有1400年历史,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保护。
据发现者村民苏健军回忆,当日他在清理滑坡泥土时发现了这个铜鼓。北流市博物馆接到情况反映后,立刻组织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保护和挖掘工作,为了尽可能不损坏文物,工作人员在利用挖掘机开挖铜鼓周边的泥土后,再利用铲子小心翼翼清理铜鼓内外的泥土。
15日上午10时许,经过持续作业,该铜鼓完整出土。经北流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现场鉴定,该铜鼓属典型的北流型云雷纹铜鼓,面部直径96厘米、底部直径95厘米、高55厘米,体量在已发现的同类型铜鼓中属中大型。其鼓面饰有8道太阳芒纹,边缘铸有6只栩栩如生的青蛙,纹路清晰、器形完好,完美呈现“鼓面大于鼓身”的北流型铜鼓标志性特征。
完整出土的北流型云雷纹铜鼓。北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此次出土的铜鼓与‘铜鼓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顶部的太阳芒,以及结构、款式、形状都类似,而区别于‘铜鼓王’的是,这次出土的铜鼓有青蛙的纹样,代表风调雨顺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流市博物馆馆长卢俊成介绍。
据了解,作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产物,北流型铜鼓以雄伟形体、独特设计著称,主要分布于桂东南、粤西南及海南等地。目前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北流云雷纹大铜鼓(别称“铜鼓王”),于1972年发现于北流市六靖镇水冲庵,为迄今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鼓。北流历来被称作“铜鼓之乡”,此次发现为研究铜鼓文化增添了关键物证。卢俊成介绍,北流型铜鼓在古代兼具多重功能:既是战场上的助威利器,也是宴饮时的欢庆乐器;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承载着祈福禳灾的精神寄托。
“这个铜鼓是迄今北流出土的比较完整的古代铜鼓,也是继‘世界铜鼓王’(水冲庵铜鼓)出土以来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卢俊成说,目前,该铜鼓已被运回北流市博物馆妥善保存,等待进一步清洗及研究,下一步将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对铜鼓制造的年代作进一步认定。
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和祭祀用品,迄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是中国南方多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北流型铜鼓以其雄伟的形体和独特的设计,在铜鼓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类铜鼓在汉代至唐代间流行,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广东西南部以及海南等地。
工作人员在现场测量。北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相关链接
广西铜鼓文化
广西铜鼓文化源远流长,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铜鼓文献之丰富、铜鼓数量之众多、品类之齐全、绵延历史之长久,在全国首屈一指,被誉为“铜鼓之乡”。
中国古代铜鼓分成8个类型,分别称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灵山型、北流型和西盟型,广西全有。
万家坝型铜鼓是最原始、年代最早的铜鼓。1993年,田东县祥周乡联福村联合小学大门前的南哈坡挖出这样的铜鼓,鼓面小,纹饰简单,只有杂乱的晕圈,饰以绳索纹,鼓身接近足部有一周勾连雷纹。
石寨山型铜鼓是成熟的铜鼓,鼓面宽大,布局对称,纹饰丰富华丽。贵港罗泊湾大铜鼓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铜鼓之一,是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冷水冲型铜鼓以梧州市藤县濛江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体型高大轻薄,纹饰瑰丽而繁缛。
灵山型铜鼓,以钦州市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体型凝重,形象精巧。玉林沙田镇六龙村莲塘坪火烧岭出土的一面是灵山型铜鼓中最大者,面径133.7厘米。
北流型铜鼓以玉林市北流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形体硕大厚重,鼓面宽大,边缘伸出鼓颈之外,有的边缘下折成“垂檐”,胸壁斜直外凸,最大径偏下,腰呈反弧形收束,鼓面青蛙塑像小而朴实。北流水冲庵铜鼓面径165厘米,是迄今所知最大的一面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现陈列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文化在广西世代传承,从未间断,壮、瑶、苗、彝等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至今仍然保留使用铜鼓的习俗。红水河流域东兰、天峨、南丹壮族的蚂拐节,巴马、大化、都安瑶族的祝著节,田林瑶族的春节,南丹苗族的年节,那坡彝族的跳弓节都跳铜鼓舞。
综合《南国早报》、中新网、《广西日报》
来源: 桂林晚报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