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我市开幕。在特邀报告环节,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保护议题分享前沿成果与深度思考。从数字化保护到跨国协作,从技术创新到理念传承,一场跨越学科与国界的智慧碰撞,为全球石窟寺保护注入新动能。
科技助力 新材料与数字化的保护应用
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苏伯民表示,数字化保护已成为石窟寺保护的核心基础,不仅能提升保护效率、实现信息永久保存,更能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等数字化平台扩大文化影响力。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技术积累,为土遗址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汉龙聚焦岩土文物保护的科技突破,介绍了岩土文物微生物矿化修复和可移动文物微生物矿化黏结等新技术。前者借助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碳酸钙等矿物,对石窟岩体实现加固,该项技术已在云冈石窟等项目中取得成效;后者则类似于一种“活性生物泥”,以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碳酸钙为主要成分,模拟陶器自然钙化过程,可高效黏结文物残片,并已成功运用于清代青砖修复及骨质角质类文物保护中。他指出,文物保护应构建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到工程示范的全链条体系,通过跨学科融合破解修复材料兼容性难题,推动岩土文物保护真正走向科学化与标准化。
国际合作 共筑保护标准与人才基石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谷本亲伯从全球视野出发,呼吁建立标准化的岩石风化研究体系。他认为,各国应通过跨国合作,在不同遗址点系统采集样本,开展长期跟踪观测,共同构建统一的岩石风化数据库。此外,他还倡议在文教机构间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推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教育合作,加强青年学术交流,为全球石窟寺保护储备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推动跨国协作与人才培养,如何将石窟寺保护与更广泛的人类发展议题相融合,也是专家关注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研究部主任龙淼从这一角度出发,将石窟寺保护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结合。她认为,应把绿色就业、科学创新等可持续理念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通过社区参与与能力建设,使遗产保护真正惠及地方民生。她以龙门石窟为例指出,通过历史风貌管控、生态环境修复与文旅融合开发,不仅有效守护了人类文化瑰宝,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科研实践 推动保护精准可持续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黎以重庆大足石刻小佛湾修复工程为例,阐释了“科学研究贯穿始终”的现代保护理念。该项目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不仅明确了宋代造像的彩绘工艺与典型病害,更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成功完成了800余尊造像的修复工作。她表示,石窟保护必须在技术干预与价值传承之间寻求平衡,尤其在材料筛选与工艺复原等环节,要保持充分的历史耐心,以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以永续传承。
科学的保护理念不仅体现在精细的修复实践中,也离不开系统性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撑。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系统介绍了龙门石窟的保护管理经验。在体制机制方面,通过优化整合,该院已升格为更高层级的研究机构,有效统筹了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在工程技术层面,团队聚焦石窟本体病害治理,依托精准探测技术破解了渗水等长期难题,并借助3D打印等数字手段,实现了残损造像与建筑构件的科学复原。在文化传播与活化利用方面,通过开发夜游项目等一系列创新实践,龙门石窟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更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李雅君/文 李卫超 潘郁/图)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