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学聚会,班长在群里喊了好几次,我犹豫半天还是没去。倒不是不合群,就是一想到要跟几十号人客套寒暄、听大家比收入聊孩子,就打心底里觉得累。

家人笑话我:“你以前不是最爱凑热闹吗?现在怎么越来越‘独’了。”我愣了愣,好像真是这样。年轻时总怕被孤立,公司团建再累也积极参加,朋友约饭再晚也准时到,就算跟不喜欢的人,也会硬着头皮说几句场面话。可到了四十岁,反而不想委屈自己了——不想聊的天就不聊,不想去的局就不去,宁愿在家泡杯茶、看会儿剧,也不想再为了“合群”勉强自己。
想起之前看到过南怀瑾先生说的一段话:“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孤独;人生最低的境界,是热闹。”以前不懂这话,觉得孤独多可怜啊,现在才明白,中年人的“孤独”不是没人陪,而是终于敢把时间留给自己,不用再靠别人的认可找存在感。
楼下的王哥,以前是单位里的“社交达人”,每天饭局不断,周末还总组织同事爬山钓鱼。可去年他突然变了,下班就回家,周末要么陪老婆逛菜市场,要么去公园打太极。有次碰到他,我好奇地问:“王哥,怎么不见你组织活动了?”
他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朋友多路子广,天天忙着应酬,结果有次我妈住院,需要人帮忙找护工,那些平时称兄道弟的人,不是说忙就是找借口推脱。最后还是对门邻居大姐,帮我联系了她认识的护工,还每天过来给我妈送粥。”
他顿了顿,又说:“那时候我才明白,朋友不在于多,在于真心;日子也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自己舒服才最重要。现在不扎堆了,反而落得清净,跟家人处得也更亲了。”

这话我特别有共鸣。前两年,我还总想着融入“宝妈群”,每天在群里跟大家聊奶粉、晒娃照,就为了能跟大家搞好关系,以后孩子上学能互相帮衬。可后来发现,群里大多是表面热闹,你真有事儿求助,没几个人愿意搭把手。
有次我女儿突然发烧,想问问群里的宝妈有没有靠谱的儿科医生推荐,消息发出去,半天没人回应。倒是平时不怎么在群里说话的李姐,私聊我给了我一个医生的联系方式,还告诉我怎么挂号能省时间。后来我才知道,李姐跟我一样,也不喜欢群里的热闹,平时就安安静静待着,谁真有难处了,她能帮就帮。
从那以后,我也慢慢退出了那些“无效群聊”,不再刻意讨好谁,也不再强求融入哪个圈子。反而把时间花在更实在的事上:每天早上跟老公一起送孩子上学,路上聊聊天;周末陪父母逛逛街,听听他们唠叨;偶尔跟李姐约着喝杯咖啡,聊聊孩子的教育,不用客套,不用伪装,特别舒服。
有人说,中年人自带疏离感,是因为变得高冷了。其实不是,我们只是过了“需要靠别人证明自己”的年纪,知道哪些关系值得珍惜,哪些热闹只是浪费时间。就像树上的叶子,年轻时密密麻麻凑在一起,到了秋天,才慢慢筛选出最坚韧的几片,紧紧守着枝干。
就像周国平先生说的:“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人到中年,我们不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更看重内心的安宁;不再强求所有人的认可,而是更珍惜身边的真心人。这种“疏离感”,不是冷漠,而是历经世事之后的清醒,是终于懂得善待自己的通透。
所以啊,别再纠结中年人的“不合群”,也别再强迫自己融入不适合的圈子。该热闹时热闹,该安静时安静,不用讨好谁,不用将就谁,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是最好的状态。
你到中年后,有没有主动退出过一些圈子?或者你觉得中年人“疏离”,是好事还是坏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