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把国民党整编第74师围在了孟良崮,这支部队可是蒋介石眼里“王牌中的王牌”。
没几天功夫,3万多人就没了,师长张灵甫也死在了崮顶上。
战后蒋介石气得不行,把账全算在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头上,说他“见死不救”。

这事儿后来吵了好多年,有人说李天霞是真救不了,也有人说他是故意报复。
要搞明白这事儿,不能只看孟良崮那几天的仗,得把前前后后的事儿都捋清楚。
1947年5月13号那天,华野突然动手,用5个纵队把74师给围了。
张灵甫没办法,只能带着人退到孟良崮,想着靠山上的地形守住,等外围的友军来救,再反过来包围华野。

本来想得挺好,可到了山上他才发现,这孟良崮是座石头山,连口水都没有。
士兵们只能干嚼大米,重机枪因为没水冷却,直接就成了摆设。
张灵甫急得不行,连着给南京和徐州发报呼救,说“74师快撑不住了,友军赶紧来解围”。
讲完74师怎么陷入绝境,就得说说这救援的事儿,同样是援军,表现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离孟良崮最近的援军有两支,一支是黄百韬的整编25师,另一支就是李天霞的83师,俩部离着都不到十公里。
黄百韬那支部队不算蒋介石的嫡系,可他接到命令后真敢打,带着人往孟良崮冲,一度都快到山跟前了,最后还是被华野的阻击部队拦了下来。
再看李天霞这边,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他就派了一个连,还带着电台,假装是83师的主力第19旅,在孟良崮外围晃了晃,搞点动静做做样子。

他自己的主力部队呢?躲在20公里外的桃花山不动,压根没真的往孟良崮靠。
本来想只说战场情况,后来发现不说细节更说不通当时83师有个57团,团长罗文浪看着74师快不行了,就问李天霞要不要往孟良崮靠拢,结果李天霞就给了句“你看着办,不行就撤”。
罗文浪也知道撤了肯定要背锅,最后还是带着人往74师那边去,结果跟74师一起被消灭了。
后来李天霞为了甩锅,还说“是57团自己要去的,跟我没关系”,这话听着就有点没担当了。

5月16号那天,华野发起总攻,74师彻底没了,张灵甫也死了。
蒋介石知道后火冒三丈,直接把李天霞撤了职,还押到南京去审。
为啥李天霞在孟良崮上磨洋工?光看战场情况说不通,得翻翻他俩以前的旧账。
俩人早年间都在74军(整编74师的前身)待过,都是黄埔军校出来的,李天霞是三期,张灵甫是四期,论资历李天霞还比张灵甫老点。

早抗战的时候,李天霞就已经是74军主力51师的师长了,跟着军长王耀武打仗,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以后王耀武升职了,74军军长的位置肯定是李天霞的。
那时候张灵甫还只是李天霞手下的一个旅长,俩人地位差得不少。
可俩人的矛盾早就有了。
张灵甫这人性格直,看不上李天霞那套“拉帮结派、过日子太铺张”的做法,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李天霞“把部队搞得乌烟瘴气”,俩人为此吵过好几次。

1944年的时候,王耀武升了第24集团军总司令,74军军长的位置空了出来。
李天霞本来觉得这位置稳了,结果张灵甫联合了部队里的一些老资格,推荐了当时的第100军军长施中诚回来当74军军长,还说了句“欢迎施军长回来带74军”,这话一出来,李天霞就彻底没机会了。
最后李天霞被调到了第100军当军长,虽说级别没降,但74军是他的老部队,就这么被挤走,心里肯定不痛快。
更让李天霞难受的还在后面。

两年后施中诚调走了,74军军长的位置又空了,这时候张灵甫已经升成副军长,在部队里根基也稳了,最后顺理成章当了军长,成了李天霞的“上级”。
以前的手下爬到自己头上,换谁心里都不会舒服,李天霞觉得张灵甫是“靠耍手段上位”,把本来该是自己的东西抢了。
换谁被人两次断了前程,心里都得憋着气,更别说在讲究资历的国民党军队里,李天霞这委屈估计没少咽。
到了1947年初,国民党要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李天霞因为之前在苏北“打共军”有点功劳,被王耀武和俞济时推荐,说要让他升成整编军军长,到时候83师和74师都归他管。

这对李天霞来说,不光是官升一级,更能把之前的“气”给出了你张灵甫再横,不也得听我的?结果就在这节骨眼上,张灵甫又出来“搅局”了。
他知道要归李天霞管后特别不愿意,连着给徐州绥靖公署和南京国防部发消息,说“74师任务重,不能随便改隶属关系”,还直接给蒋介石写信,暗示李天霞“能力不行,当不了这个军长”。
最后蒋介石听了张灵甫的话,把李天霞升职的事儿给搁下了,俩部还是各管各的。
李天霞知道是张灵甫搞的鬼后,那火就压不住了,心里的仇怨算是彻底结死了。

孟良崮这事儿,其实不是李天霞一个人的问题,国民党军队里这种“见死不救”的情况真不少,根子就在派系斗争上。
就像后来的豫东战役,邱清泉的兵团和区寿年的兵团有矛盾,区寿年被围的时候,邱清泉明明能救,却故意放慢行军速度,最后区寿年被抓,黄百韬的兵团也被打得很惨,跟孟良崮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国民党自己的军令部后来也承认,那两年因为派系矛盾,救援不力导致仗打输的事儿,发生了不少次。

再说说李天霞的结局。
他被押到南京后,虽说靠着以前的战功和老战友帮忙,没被处死,但官是彻底当不成了,成了个没实权的闲职。
后来国民党退到台湾,李天霞更受冷落,晚年过得特别穷,只能靠以前的老部下接济过日子。
他后人说,李天霞老了经常一个人喝酒,嘴里念叨着“我不是不救,是真救不了”。

可历史没给他留情面,不管是国民党的军史,还是大陆这边的研究,提到孟良崮,都得说李天霞“见死不救”,他这名字算是跟“不仗义”绑在一起了。
很显然,李天霞不救张灵甫,不能全怪他个人。
国民党军队里,“嫡系”和“非嫡系”分得特别清,蒋介石就喜欢提拔自己人,不是自己人的部队,就算打得再好也不被待见。
部队里的人也都想着自己的小算盘,谁还会真为了“友军”拼命?就像74师,因为是嫡系,平时就有点傲气,跟其他部队的关系本来就不好,真到被围的时候,愿意真心救他们的人本来就少。

再加上李天霞和张灵甫的私怨,这救援的事儿就更没谱了。
毫无疑问,孟良崮战役的败局,早就在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斗争里注定了。
一支军队,要是把私人恩怨、派系利益看得比打仗还重,就算装备再好,战略再“高明”,也打不了胜仗。

李天霞和张灵甫的矛盾,不过是国民党内部斗争的一个小缩影。
孟良崮的硝烟早就散了,但这事儿留下的教训还在不管是军队还是别的团队,要是没了团结,光靠内斗,最后只能是自己把自己搞垮。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