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停摆都第三周了,这事儿看着是美国自家的行政乱子,其实早搅得全球央行头大。
你想啊,美国经济占全球四分之一,现在它家官方经济数据全断了,该发的9月就业报告、消费者物价指数,全没了下文。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据晚点出”,就像医生看病没了化验单,各国央行想定政策都没了准头,全球经济决策层都在盯着这个“信息黑洞”发愁。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觉得,不就是美国政府关门吗?以前也不是没发生过。
但后来发现,这次不一样,以前停摆,数据顶多晚几天,这次不光晚,就算政府重新开门,10月的数据也得打折扣,劳工统计局停摆期间没法收集价格样本,到时候要么数据有空白,要么只能靠推算填坑。
这数据一不准,后面的连锁反应可就大了。
要说受影响最直接的,日本央行怕是最有体会。
10月3日那天,日本央行行长上田和夫开新闻发布会,被问到加息时机时,直白地说美国数据缺失是“严重问题”,还盼着能“尽快解决”,这种公开的焦虑,在以往的央行发布会里可不多见。
为啥日本这么急?很简单,日元跟美元走势绑得太紧了,美联储要不要加息,得看美国经济数据;日元贬不贬值,又得看美联储的动作。
现在美国数据断了,美联储下一步咋走没人知道,日元走势就成了谜,日本央行想定加息政策,连个参考的锚都没有,这不就卡在那儿了嘛。
有个不愿透露名字的日本央行官员说得更直接:“这是个笑话。鲍威尔一直说美联储的政策依赖于数据,但根本没有数据可以依赖。”这话听着有点冲,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现在的央行决策,全靠数据说话,没了数据,就像飞行员没了雷达,谁敢随便操作?有人说,私人数据不是能补补吗?比如一些机构自己统计的就业、物价信息。
但老实讲,私人数据跟官方数据根本不是一回事,覆盖范围没那么广,统计方法也不统一,公信力差得远。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亚当・波森就说,政府停摆本身不算啥,但围绕劳工统计局的这些乱事儿,只会让大家更怀疑美国的治理能力。
这种怀疑攒多了,以后谁还敢信美元、敢投美国市场啊?从日本央行的困境能看出来,美国这数据一断,影响的不只是自己。
全球那么多国家的央行,都把美国数据当重要参考,现在数据没了,大家都得在不确定性里摸黑走。
本来该抓住的政策窗口,可能就这么错过了;以前靠谱的经济模型,现在也没法用了。
这种“信息盲区”带来的麻烦,可比短期的经济损失更难解决。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替代方案,有些机构会找微观数据,或者听企业的anecdotalevidence(也就是企业随口说的经营情况)来凑数。
但欧亚集团的罗伯特・卡恩说得好,这些信息怎么整合、市场会怎么反应,都是未知数。
时间越久,不确定性越大,出错的风险也就越高,如此看来,美国这数据断供,简直是给全球经济决策埋了个雷。
如果说数据断供是“天灾”,那美国自己搞的“人祸”,可比天灾更伤根基,8月初的时候,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麦肯塔弗被解雇了。
这事儿,直接把美国统计机构的独立性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时的情况是,美国劳工部发了7月的就业报告:失业率升到了4.2%,新增就业只有7.3万个,比预期差了一大截,而且5月、6月的数据还合计下调了25.8万个。
特朗普一看这数据不高兴了,说麦肯塔弗“篡改数据”,想抹黑自己,没几天就把人给炒了。
本来想,统计数据修正不是常规操作吗?每年都会调整,为的就是更准确,怎么就成了“篡改”?后来查了下才知道,麦肯塔弗是技术官僚,还是特朗普第一任期提名的,之前工作一直没啥问题。
就因为数据不好看,就把人开了,这不是明摆着把技术活儿搞成政治博弈了吗?
前劳工统计局局长威廉・比奇,也是特朗普任上提的人,都站出来说,解雇麦肯塔弗“毫无根据”。
麦肯塔弗自己接受采访时也警告,这是“危险的一步”,会毁了美国经济数据的“黄金标准”。
说实话,这话一点不夸张,统计机构的公信力,全靠“中立、专业”这四个字撑着,现在政治力量插进来,以后谁还信美国发布的数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里,专门把这种情况列为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
报告里说,政策机构受政治压力,会削弱公众信任;统计机构被干预,会让央行决策更难,还容易出错。
IMF很少用这么严厉的措辞评价美国,这说明连国际组织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了。
更麻烦的是,这种信任一旦破了,想补回来可就难了,英国央行的凯瑟琳・曼恩打了个比方,说这种对制度的侵蚀就像“白蚁”,不像贸易政策变了那么显眼,但会慢慢啃掉根基。
英镑当年失去储备货币地位,就是一点点被这些“白蚁”啃出来的,美元现在虽然还是老大,但要是一直这么折腾,迟早也会出问题。
白宫自己算过,政府每停摆一周,美国经济就损失150亿,但这只是看得见的钱,看不见的信誉损失才更要命。
全球央行手里的外汇储备,美元占了快六成,大家信的就是美国的制度和数据透明。
现在数据不准了,统计机构也不独立了,这些央行会不会慢慢减持美元?其他货币会不会有机会?
当然,短期内还没哪个货币能完全替代美元,人民币、欧元虽然在努力,但跟美元的差距还很大。
更可能的情况是,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会更“碎”,美元还是主导,但份额会降;其他货币在各自区域里发挥更大作用;数字货币、区域支付系统也能分一杯羹。
这种“碎片化”好不好?说不准,可能会增加交易成本,但也能避免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减少系统性风险。
说到底,这次美国政府停摆引发的,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数据危机,更是一场制度信任危机。
数据的独立性、透明度,看着是技术问题,其实是全球经济秩序的基石,美国作为最大的经济体,要是连这块基石都守不住,受影响的会是全世界。
以后各国再跟美国打交道,怕是得多留个心眼;美国自己要是不赶紧改,那美元的麻烦、美国制度的麻烦,恐怕还在后头呢。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