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人均每日消费150.08元;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3.14亿人次,人均每日消费114.82元。
2025五一假期人均每日消费较2019年下降了23.86%.
以上这个数据,能说明什么?
2019年五一假期为4天(调休后),2025年假期是5天,需调整对比基准,才能计算总消费。
其中,2019年的总消费是1.95×150.08×4 ≈ 1170.6亿元,2025年的总消费是3.14×114.82×5 ≈ 1804.5亿元。
由此得出结论,尽管人均每日消费下降23.86%,但总消费增长54.2%(因人次增长61%抵消了消费降幅)。
当然,我们知道,名义消费并不等于实际消费。根据2020年至2024年的CPI同比涨幅数据,五年间CPI累计上涨约11.26%,则2025年114.82元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2019年的103.18元(实际降幅达到31.25%)。
所以,我们看到,如果收入增长滞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旅游消费价格涨幅,可能导致“被动降级”。
不过,关于假期消费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对比问题,里面有复杂的假期长短、节日位置、消费行为变迁等因素综合影响。
从需求端看,主要可能有三个因素:
1,短途游占比上升:更多游客选择周边游(如城市露营、近郊徒步),单日消费低于长途游。
2,性价比导向:疫情后消费者更注重“体验性价比”,倾向选择免费景区、自带餐饮、平价民宿。
3,消费结构转移:从门票、购物转向低单价体验项目(如研学、剧本杀),客单价下降但频次提升。
从供给端看,主要可能有三个影响因素:
1,景区降价政策:多地推行景区门票减免(如“预约免费入园”)、文旅消费券发放,直接拉低人均消费。
2,供应链成本下降:在线平台竞争加剧导致交通、住宿价格透明化,压缩中间环节溢价。
3,供给侧放量:低成本旅游产品(如露营基地、城市微度假)供给激增,匹配大众化需求。
综合起来分析,假期旅游市场存在量增价减的市场扩张,在低成本旅游产品大量增加情况下,旅游渗透率提升导致人均消费下降。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及农村)游客占比增加,其消费能力低于一线城市,拉低整体均值。规模扩张,收入摊薄,这是几乎所有产业的必然。
最后,我们还可以进行矛盾点深挖,2025年人均消费下降但总消费增长54.2%,需要验证是否存在“低消费人群大量涌入稀释均值”现象,或者是否存在大量“高消费群体流失”问题。
若行业依赖“以价换量”,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生态承载过载等问题,旅游业发展健康是否能可持续也值得观察。
对于旅游业管理部门,需要关注消费降级临界点,监测“人均消费降幅”与“人次增速”的平衡阈值,防范市场萎缩风险。
同时,时刻监测分析投入产出比,评估景区/企业在低价策略下的利润率变化,避免旅游业“虚假繁荣”。
综合起来分析,2025年五一假期旅游数据的核心矛盾是“人次高增长”与“消费低欲望”并存,反映行业正处于普惠式扩张”阶段。长期看,旅游业有必要打破“以价换量”循环,需通过产品创新、体验升级和政策引导,推动旅游消费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低价竞争可能对行业生态的长期损害,平衡普惠性与可持续性。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