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稀土,我们的工厂下个月就得停工!”印度汽车零部件巨头高管公开喊话莫迪政府“赶紧与中国和解!”矛头直指莫迪的对华政策。
今年7月,中国对部分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让依赖进口的印度车企陷入恐慌。全球9成的稀土加工产能在中国,而印度本土技术孱弱,储量虽居世界第三,产量却不足全球1%。
这场由美国贸易战引发的连锁反应,意外成为压垮印度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时中印边境线上的硝烟未散,印度工厂的焦灼已经压不住了,这戏剧性一幕背后,是印度工厂被迫关停的噩耗,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生计危机,更是莫迪“大国雄心”计划的尴尬再现。
过去几年,莫迪政府展示了一幅宏伟蓝图:印度制造,全球称雄。2020年边境冲突后,印度打出“抵制中国”的一系列“连招”:封禁200多款中国手机应用、冻结投资项目、严卡中国技术人员签证,甚至叫停比亚迪1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投资计划。
莫迪政府试图借此推动“印度制造”,结果却事与愿违。
印度的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2023年制造业占GDP比重跌至13%,远低于25%的目标,较2015年下滑3个百分点。经济损失更是惨重:电子产业因供应链断裂损失150亿美元,10万岗位蒸发。
机器闲置订单流失,纺织、电子企业进口中国设备后,因缺乏中方技术人员调试,设备沦为废铁。
原材料库存积压如山,工人工资账单依然如雪片般袭来;生产线停顿在尴尬的半成品阶段,整个工厂在生死边缘徘徊。
一位不堪重负的玩具厂老板曾沮丧地告知记者,“如果进口链条再断上几个月,只能彻底关门大吉。莫迪总理,我们的生存权不是大国棋局的棋子!”
冲突阴影下的供应链如同锈蚀的链条,随时可能断裂。手机、制药、汽车等行业纷纷告急,印度制药工业协会更是直接上书政府:边境僵局让中国关键原料运输如同闯关,救命之药都面临短缺!
数据显示,中印边境紧张期间印度工厂物流成本飙升30%,关键零部件交货延迟率高达58%。药企采购总监桑杰的哀叹或许道破了天机:“每一次边境的炮声,都意味着我们生产线的窒息。”
印度财政部2024年报告坦承:“想振兴制造业,必须进入中国供应链”。曾经的口号沦为对现实的妥协。
稀土永磁体是电动车、风电设备的核心材料,而中国手握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若8月前无法恢复供应,多条生产线将被迫停摆。这场危机揭开更深层依赖!
原料药70%靠中国,印度“世界药房”地位依赖中国活性成分供应;电子产品供应链绑定,印度市场70%手机为中国品牌,半导体、显示屏等关键部件长期进口;贸易逆差飙升,2023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850亿美元,进口额较疫情前增长50%。
尽管莫迪政府紧急拨款250亿卢比扶持本土稀土产业,但业内人士直言:“技术突破至少需5年,远水难救近火”。
在产业界的倒逼下,印度政策正经历静默调整。
签证与航班松绑,优先批准中国技术人员签证,恢复直航缓解商务往来。投资限制局部放宽,允许中国资本在电子、电动车领域持股10%,光伏、电池等“非敏感行业”开放审查。边境僵局破冰,2024年金砖峰会期间,中印代表达成撤军共识,为经济对话铺路。
不过,印方仍保留底线,TikTok等应用禁令未解除,国防、电信领域投资仍受限。这种“战术性和解”本质是战略务实,既缓解企业压力,又避免被视作对美背叛。
印度政策转向背后,是外交、经济、军事的三重困境。
外交走钢丝的尴尬,美国施压印度加入“印太战略”,但“对等关税”威胁令印度年损70亿美元,远不如中国市场的确定性。军事对峙成本高昂,30万军队驻守边境,每日消耗拖累财政,而战力差距使长期对抗难以为继。
产业升级时间窗关闭,欧美未兑现对“印度制造”的技术支持,错过供应链重组机遇。正如印媒所言:“贸易战胜对抗,是因为谁都输不起”。
曾经无数经济教训摆在眼前,经济规律绝非强硬手腕可以达到目的的。1970年代前苏联倾尽国力与美国军事争霸,换来的是工业体系结构性失衡与生活物资严重短缺。
当下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巨额关税,其成本却最终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历史用现实反复重申规律之力不可抗衡。
莫迪政府需警惕,民族主义的口号固然响亮,若任其化为无条件的对抗政策,却极可能让印度千万劳动者付出失业的惨重代价。这绝非危言耸听,当生产停滞、工厂倒闭,最终被压垮的正是最基层的工薪家庭。以民生为对抗的祭品,是否正走向初衷的反面?
其实前路并不是没有例子可寻,同为中国的邻居,越南也曾经历复杂纠结的对华政策摇摆。然而一旦务实之风占据主导,缓和边界争端并加强贸易联系后,越南经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
无数外资涌入设厂,越南制造业参与度飞速提高,人民更是切实享受到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扩大与收入提升。这一切足以说明:拥抱务实合作才是硬道理。印度决策层只要决心转向,这条清晰的成功路径摆在眼前!
中印关系的破冰揭示一个硬道理,在全球化产业链中,政治对抗终向经济利益低头。印度制造商喊话莫迪的背后,是28亿人口市场的共同需求,更是“竞争中的合作”这一新型大国关系的缩影。
中国的稀土反制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所有国家,技术自主权才是真正的战略筹码。如果印度能借此补齐产业链短板,这场危机或将成为其制造业蜕变的起点。毕竟,中国高铁、5G的逆袭早已证明,卡脖子的痛,终将化为自主创新的动力。
莫迪政府是继续执着于“胜利的幻影”,在对抗的迷宫中撞得头破血流?还是果断卸下沉重的枷锁,与中国握手言和,打开拯救千万人生计的务实之门?印度制造商们正等待一个负责任的回答!
参考资料:
印度制造商:只有与中国和解,才能拿到稀土.--2025-07-12 11:35·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