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48年,一位普通女子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想不通的决定——把亲生儿子送进孤儿院,却把丈夫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留在身边。
这事要是搁在今天,恐怕早就被人戳脊梁骨了。可当你听完她的故事,就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母爱。
这位叫谭正伦的女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问题:爱,到底能有多伟大?

谭正伦嫁进彭家那年,才刚刚十六岁。按当时的习俗,这个年纪正是姑娘家出嫁的时候。
新郎彭咏梧比她大几岁,是个有文化有抱负的年轻人。婚后没多久,彭咏梧就跟家里说要出去求学。
那个年代,读书人总想着要为国家做点什么。谭正伦也不是不懂事的人,虽然心里万般不舍,还是笑着送丈夫出了门。
这一送,就是好几年。谭正伦在家里伺候公婆,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平淡而安稳。

1940年,她生下了儿子彭炳忠。
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新的生气,可谭正伦心里总惦记着远方的丈夫。她不识多少字,写信也写不利索,只能托人捎话。
可战乱年代,消息传递本就艰难,丈夫那边也没什么回音。谭正伦心里虽然着急,却也一天天地等下去。

儿子渐渐长大,从会爬到会走,从咿呀学语到叫妈妈。谭正伦就这样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一边盼着丈夫能早日回家。
她不知道的是,远在重庆的彭咏梧已经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
那些年国共合作又分裂,局势变化太快,通信几乎中断。彭咏梧一度以为家乡遭了战火,妻儿可能都不在了。

1940年代初的某一天,谭正伦收到了弟弟从重庆寄来的信。她认不全字,就找人帮着念,这一念,整个人都愣住了。
信里说:彭咏梧在重庆跟一个叫江竹筠(江姐)的女同志组建了家庭,两人还生了个儿子,取名彭云。
这个消息对谭正伦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守了这么多年,盼了这么多年,等来的竟是丈夫另娶的消息。

那天晚上,谭正伦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哭了很久。哭完了,擦干眼泪,她还得起来给儿子做饭,给公婆端茶。日子还得过,孩子还得养。
谭正伦没有去重庆闹,也没有写信去质问。她心里明白,丈夫在外面做的是革命的事,那是要掉脑袋的活儿。
既然他以为自己已经不在了,重新组建家庭也是人之常情。

可这份理解并不能消除心里的苦。一个女人守着婆家,带着孩子,盼着丈夫,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局。
谭正伦把这事埋在心底,没跟公婆说,也没跟旁人提。她照样过自己的日子,照样教儿子读书识字。
1948年,彭咏梧在战斗中牺牲了。没过多久,江竹筠也被捕入狱。江竹筠在狱中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托人把儿子彭云送到了谭正伦这里。

谭正伦接到彭云的时候,孩子才两三岁,还不太会说话。看着这个孩子,谭正伦心里五味杂陈。
这是丈夫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是情敌的儿子。可转念一想,孩子是无辜的,他的父母都为革命牺牲了,自己要是不管他,这孩子还能去哪里?
那段时间,重庆城里天天都不太平。国民党的特务到处抓人,谭正伦带着两个孩子东躲西藏。
彭炳忠已经七八岁了,懂事了,知道照顾弟弟。彭云还小,动不动就哭,一哭就容易暴露行踪。

谭正伦白天抱着彭云,晚上还要安抚受惊的彭炳忠。她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讨生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局势更加混乱。
谭正伦听说国民党要大撤退了,城里可能会更乱。她思来想去,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通的决定——把亲生儿子彭炳忠送进了孤儿院。
那天早上,谭正伦牵着彭炳忠的手,一路走到孤儿院门口。彭炳忠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把自己送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谭正伦蹲下来,抱住儿子,对他说:妈妈不是不要你,妈妈是要保护你。你在这里待几天,等外面太平了,妈妈就来接你!
彭炳忠懂事,没有大哭大闹,只是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不肯松手。谭正伦狠下心来,转身就走。她不敢回头,怕一回头就会后悔。
走出孤儿院的门,谭正伦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可她没有时间沉浸在悲伤里,怀里的彭云还等着她照顾。

很多人不理解谭正伦的做法。为什么把亲生儿子送走,留下情敌的儿子?
谭正伦心里清楚得很。彭炳忠虽然是自己的骨肉,可他跟彭咏梧没什么瓜葛,就算被查出来,最多说是烈士的儿子,不会有性命之忧。
可彭云不一样,他的父母都是有名的革命者,一旦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肯定会被当作人质或者直接害了。
她必须保住这个孩子,这是江竹筠临终前的托付,也是她对彭咏梧最后的念想。

孤儿院里的日子对彭炳忠来说并不好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突然离开母亲,心里该有多害怕多委屈。
好在解放来得很快,没过几个月,重庆就解放了。谭正伦第一时间跑到孤儿院,把儿子接了回来。
母子重逢的那一刻,彭炳忠扑到妈妈怀里,哭得撕心裂肺。谭正伦紧紧抱着儿子,一遍遍说:对不起,对不起,是妈妈不好!

解放后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安稳了。
谭正伦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国家要给她发烈属抚恤金,她坚决不要。
她说:彭咏梧和江竹筠是为国家牺牲的,国家给彭云的抚恤金,她会一分不少地用在孩子身上。至于自己,她有手有脚,能做保育员挣钱,不给国家添麻烦!
这份骨气和清醒,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不已。
谭正伦在幼儿园当保育员,每个月挣的钱不多,但她精打细算,硬是把两个孩子的吃穿用度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彭炳忠和彭云在学校里都很争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彭云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谭正伦觉得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了。
她找了个合适的时机,把彭云叫到跟前,告诉他:
你不是我亲生的,你的父亲是彭咏梧,母亲是江竹筠,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革命烈士,你要记住,你身上流着英雄的血,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彭云听完这番话,愣了很久。他从小就觉得谭正伦对自己特别好,从来没想过自己不是她亲生的。

知道真相后,彭云更加感激这个养母。他发誓要更加努力,不辜负父母的牺牲,也不辜负养母的养育之恩。
彭炳忠对母亲当年的决定也渐渐理解了。他知道,如果不是母亲把自己送进孤儿院,说不定全家都会遭难。
母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他们兄弟俩。这份深沉的母爱,让彭炳忠更加尊敬和心疼自己的母亲。
高考那年,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彭云考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彭炳忠考进了四川大学。

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的那天,谭正伦高兴得掉了眼泪。这么多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两个孩子都有出息了,她这个当娘的,心里踏实了。
彭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后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彭炳忠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四川大学无线电系当了教授。
两个孩子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谭正伦这辈子最大的心愿算是实现了。
1976年,彭云在北京工作多年,生活稳定下来了,他想把谭正伦接到北京来住,好好孝敬养母。

可就在出发的前一天,她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邻居发现的时候,谭正伦已经躺在床上说不出话来了。送到医院抢救,还是没能留住她的命。
谭正伦去世的时候,才59岁。她这一辈子,带大了两个儿子,从来没有想过改嫁,也没有向国家伸过手要过额外的照顾。
她就这样默默地履行着对两位烈士的承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
谭正伦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也没有给儿子们留下什么遗言。她留下的,是一个普通女人在大时代里的坚韧和善良,是一份超越血缘的伟大母爱。

谭正伦的故事传开后,很多人都被她的选择感动了。
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用行动展现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她接纳了情敌的孩子,为了保护他不惜把亲生儿子送走,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胸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从来不分血缘,而是用一辈子去守护和付出!
信息来源:《中国革命烈士传》、重庆市档案馆馆藏资料、《红岩英烈事迹选编》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