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努力”变成负担,人生该怎么走?
《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欲望越多,人越容易在追逐中迷失方向。
作家毕淑敏曾提到一位她多年前认识的朋友。这位朋友始终坚持所谓的“高品质生活”:衣服必须是大牌,食物要有机,旅行目的地只选国外。
她的朋友圈看上去光鲜亮丽,现实生活却是另一番模样。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方式,她同时打三份工,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身体逐渐出了问题,情绪也变得极易波动。
有人说,降低欲望就是“佛系”“躺平”。但事实恰恰相反。低欲不是不追求,而是更清醒地选择什么值得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埃皮科蒂塔曾说:“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有些人忙着赚钱,忙到没命花。”这句话放在今天,越来越贴近现实场景。物价上涨、社交媒体刺激、消费主义蔓延,很多人陷入“买、买、买”的循环,却未必真正获得满足。
“低欲”的核心,不是拒绝消费,而是明确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只是“想要”。
减少物欲并非降低生活标准,而是回归本真,让心灵得以安宁。钱钟书家中陈设简单,唯书满屋,他却自得其乐;弘一法师生活至简,一张床、一席被,却觉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内心是否丰盈。
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选择退出无意义的消费战场。他们减少社交平台的浏览时间,开始精简衣物、简化饮食、优化日常支出。不是节省,而是回归节制,这正是中年人 “知止而后定,知足而常乐” 的智慧。
沈砚之是晚明江南地区的青年才俊,擅长诗词,口才出众。但他个性高调还爱出风头,他屡次在书院讲学中打断他人发言,甚至当众指出别人的不足,这种个性,让他在哪里都不受待见。几年下来四处碰壁,连谋生的差事都找不到。
这个故事在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但低调常被误解为没能力。
电视剧《天道》中的丁元英,从国外回来后便在无人相识的古城隐居,终日闭门读书、听音乐、思考,积蓄精神能量。他从不强融圈子,不争不辩,生活极简却能在喜欢的事上深耕。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名后依然深居简出,极少接受采访,他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喜站于人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领奖后面对媒体追问,也仅回应一句:“我不过是个讲故事的人。” 他们用行动证明,低调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损耗理论’”,指出人的精力就如电池,每一次决策、每一个情绪波动,都会耗费心理能量。35岁以后,这种“电量下降”的感觉尤其明显。很多人开始感到疲惫,却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时候的关键不在于“更努力”,而在于“更聚焦”。
减少情绪消耗。不是压抑,而是学会放下对无效情绪的执念。生活中多少人因一点小事暴跳如雷,因他人一句话耿耿于怀,因一时挫折一蹶不振…… 作家胡夫兰德说:“世上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功败垂成的,往往就是过度的情绪。” 不为一时得失内耗,不为他人态度纠结,将珍贵的精力留给成长深耕。
减少社交消耗。不是封闭自己,而是退出无效关系。《增广贤文》中讲:“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年轻时常误以为朋友遍天下就是本事;年岁渐长才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过二三知交。不必将太多人请进生命,退出无意义的群聊,少参加不必要的饭局,把有限的时间留给自己和最在乎的人。
减少身体消耗。不是停止奋斗,而是用健康的方法继续前行。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35岁之后,人生的转折点不在于事业是否上升,而在于心态是否成熟。
《菜根谭》言:“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这不是劝人隐退,而是提醒人们,生活的本质不是赢得更多,而是失去更少。
35岁之后,是时候让人生进入“节能模式”。不是因为我们不再年轻,而是终于明白,真正持久的力量,来自于清醒、节制与专注,唯有如此,才能在喧嚣浮动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活出最好的余生。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