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九天,神舟 21 号精准着陆,见证中国航天应急实力

今天11点38分,神舟21号与空间站分离,17点16分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地面搜救及时赶到,指令长陈冬率先出舱,状态良好。等待了九天之后,航天员终于回家。

九天之前,神舟二十号原计划返回,但是遇到了空间碎片撞击,返回舱舷窗出现了细微的裂纹。再入大气层时震动剧烈、热流炙烤,温度上千度,载人返回舱体的完整性要求很高,不能有任何瑕疵去冒险试人。

指挥部坚守底线,改变方案:不使用二十号返回舱载人返程,由二十一号接人回家。同时返回圈数从原来的五圈减少到三圈,窗口更小、节奏更快,对飞控和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调度过程很紧凑,也很干脆,显示出了成熟方案加上充分准备和演练所具备的实力。

“先发二十二号再接人”的简化思路,实际上被空间站的结构和规则给堵住了。空间站对接口有三个席位,分别是天和核心舱和节点舱的前向、后向、径向,其中两个席位给载人飞船用,一个席位给货运飞船用。当时两个载人接口都在线,货运接口上的是天舟九号,又多了一艘载人飞船没有地方对接,悬天也无法进入空间站。

另外还有一条铁的规矩:在轨人员必须能够随时撤离,并且要有两道后路。如果神舟二十号提前无人返程,那么站上载人飞船就由两艘变成一艘,舱内那时有六名航天员,一旦发生意外,一艘飞船的座位就不足了,撤离能力立刻降到危险等级。用一艘飞船去赌一群人回家的路,安全红线不能碰。最后决定的方案比较稳妥:先撤出三名队员,把两艘载人飞船留在站内,确保随时可以撤退的通道保持待命。

有人问到受损的神舟二十号怎么办?不适合载人返回并不等于报废,在轨能力还在、关联系统可以继续工作、科学试验可以继续进行。神舟二十二号择期发射后,任务链条就可以回到计划中去了。二十二号为备份飞船,具有独立执行的能力,在需要的时候就是第一棒。目前判断“空船上行”接链声量不小,但是最终以官方口径为准,时间节点和载荷安排要与整个任务对齐。

另一项讨论较多的是约120公斤重的“飞天”B型舱外航天服是否随返。它于2021年服役,最初计划在轨运行三年、出舱十五次,表现优异,最终完成了二十次出舱任务后于今年8月退役,公众已经把它当作迷你航天器看待。返回舱的最大载重大约是300公斤,三名航天员加上返程所必需的物资接近200公斤,留给科研样品、观测数据以及返回设备的空间本来就很紧张。

强行塞入一件重达120公斤的大件,将会严重影响样品和数据载荷的比例,更重要的是重心的问题。钟形返回舱对重心很敏感,放的位置稍微不对,姿态控制计算就会出错,落点就会偏离预定区域,着陆的风险就变大了。大件返程用货运飞船的能力比较好,这条路比较稳妥,而且符合任务收益最大化的标准。按照科学优先、风险可控的原则,耐心等待权威信息。

九天的拉锯,既是对三位航天员的耐力、定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国载人航天体系的一次全方位的压力检验:流程的变更、预案的转换、设备的复核、医学的评估、搜救的保障、通信的链路等等都要经得住放大镜的审视。有人拿国外案例做对比,在轨加时的时候出现过,但是情况不一样;我们的是安全课——突发事件优先保护人,然后再保护链条,所有的选择都围绕着“撤离能力必须在线”这条线展开。没有人愿意拿人去赌技术,技术的意义就是保护人。

着陆场风大沙硬,医疗、搜救口令清晰,飞控大厅蓝色“任务结束,转场”的字样出现后,才算真正结束。神舟二十二号,官方已经表示“择期”升空,空间站的节奏还会继续,新的乘组和任务也会展开。发射窗口和载荷的安排以官方公布为准,航天从来不是争时间,而是争确定性。

平安回来就好。英勇不是在风险中硬扛,英勇是在知道风险在哪里的时候把人带回来、把体系守住。三位航天员在镜头前笑得十分轻松,希望身体早日康复,训练进度能够顺利进行,好好吃饭睡觉,健健康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科技   神舟   精准   惊心动魄   见证   中国航天   实力   航天员   空间站   飞船   返程   返回舱   能力   载荷   在线   席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